服装设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歆通讯员姜永杰郑婷

10月16日,武汉纺织大学(简称纺大)文化艺术作品展在该校开幕,余件优秀作品聚焦非遗文化、荆楚文化、红色文化。

材料专业大二学生刘瑞一大早就带着相机,把陈列的展品都拍了个遍,才心满意足地离开。“我是学材料的,和非遗技艺关系可大了!”刘瑞说,更换展品的基底材料,可以在保留非遗魅力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和舒适度,还能尝试在纺织品中增加智能穿戴功能。对他而言,观看展览不仅能欣赏作品,更能带来专业上的启发。

学生大胆创想的背后,是纺大紧盯纺织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突出办学特色,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科教融合体系的具体实践。

学科交叉试出科研惊喜

纺大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王栋介绍,年,全国各高校刚开始交叉学科实质性建设工作,并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如何推动交叉学科的自由生长与国家重大需求深度耦合、处理好学科交叉融合与交叉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成为各高校共同面临的挑战。

纺大一方面在会展经济与管理、现代纺织信息技术、时尚品牌管理、数字媒体艺术、检测技术与系统等5大领域突出学科交叉,另一方面,在学科层面建设“大团队”、开展“大交叉”、聚力“大成果”,学校的优势学科在学科交叉领域主动引领,推动形成多个跨学科人才团队。

跨学科融合能在校内顺利推广吗?纺大的答案是:试一试,才知道。

该校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叶洪光在非遗领域深耕多年,在文化遗产研究、视觉设计等方向上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校内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他也尝试将工科研究成果用于非遗设计中。

“大夏天,顶着将近40℃的高温,校领导带着一箱实验室做出的各种纺织材料,跑到非遗中心,让我们挑选。”叶洪光笑着说,他选择了一款丝线,请工作人员绣了一只蝴蝶,由于丝线光泽度非常好,绣出的蝴蝶栩栩如生、振翅欲飞。

这次经历给叶洪光留下很深的印象。非遗传承本身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学界业界达成的共识是:只有将非遗融入生活,成为大众日常的一部分,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延续。

“和工科的融合,给我们带来新思路。”叶洪光说,受限于传统材料,非遗服饰的基材并不柔软亲肤,大众可以欣赏,却不愿穿着,“以前非遗和创意设计联系得紧密,现在我们接触新材料、了解新材料,这可能给非遗带来新的应用方向。”

“科研不是自娱自乐。”纺大副校长、艺术类学科带头人傅欣说,要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就要搭建沟通平台,找到自身优势和学校特色的切合点,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培养行业需要的人才,创造才有意义。

科研成果是学生创想的“他山之石”

今年3月,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名单公布。纺大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报送的《月面国旗研制技术及衍生功能化制品的开发》在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斩获全国特等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团队指导老师曹根阳笑着说,衍生品的开发其实是基于纺大研发月面国旗的染色技术。传统染色采用原液着色,在纺丝时加入适当的着色剂,月面国旗则是通过调整纺织纤维分子的结构关系,把分子“拉开”,让颜色“挤进去”。

这种技术工艺是纺织、材料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成果,也是一种通用的技术路径。“挑战杯”团队将技术用于无菌内衣等产品的研发,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能,也给团队带来奖项。

“进入到科研团队后,面对一个问题,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一起解决,大家互相借鉴学习,‘跨行’做研究就不会成为困难。”曹根阳介绍,团队学生来自纺织工程、轻化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会计、服装设计等专业,大家分属不同专业,却能通力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

团队中也有本科生。纺织专业大二学生郗晨尝试将实验室的产品推向市场,甚至专门学习了2周的直播带货。

“科研给我带来新的学习体验,收获很大,我们班有几个学生都在和老师沟通,希望能够参与到科研创新实践中来!”郗晨说,即便是在团队中“打打下手”,在和师兄师姐的交流中,她也收获了课堂上未接触的知识,实打实的科研过程更带给她成就感。

鼓励教师融入学校特色做研究

年,艺术与设计学院在国家级项目申报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外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上均成功获批,直接经费创学院历史新高。

其中,获批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的是学院杜晓茹博士的课题《人工智能背景下纺织行业实施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能否提升一线核心员工绩效》,具有非常明显的学科交叉背景。

“在我看来,此次项目获批得益于学校纺织行业的特色平台。”杜晓茹坦言,在读博时,她就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1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