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伟人的经典语录曾影响了好几代中国的年轻人。作为60后生人,慈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平范对这句话更是铭记在心,早已内化成了人生的信条。从年创业至今,30多年来,孙平范只专注于一件事——针织智能设备的研发与生产,从零起步,硬是凭着一股发自骨子里的韧劲,坚持技术创新,最终后来居上,不仅打破了国外品牌对国内市场的垄断,而且彻底改变了国外对手的傲慢与偏见,成为全球行业的领跑者。慈星崛起的30年,不仅彰显宁波民营经济的蓬勃活力,更见证了“宁波制造”乃至“中国制造”的澎湃动力!年,孙平范出生于慈溪白沙。当时的慈溪到处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棉花是主要的经济作物,这也促成慈溪成为当时中国著名的轻纺基地。而改革开放后,这里又是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几乎家家户户都开起了各种手工“小作坊”。“那时,我外公做手摇机,父亲做针织品生意……”孙平范的童年便是在“唧唧复唧唧”的纺织声中度过。从小耳濡目染,让他对编织技术和针织设备产生了浓厚兴趣。18岁时,孙平范便能独立生产手摇横机,被当地人称为“横机小神童”。其时,乡镇经济蓬勃兴起,纺织服装企业遍地开花,孙平范看到了针织横机市场的巨大商机。年,他在当时针织企业同样密集的台州,创办了金星针织机械厂,开始手摇横机研发与生产。凭着出色的品控能力,几年下来,他的手摇横机在台州声名鹊起,并占了很高的市场份额,金星针织也成了当地最大的手摇横机生产厂家。“当时,我的手摇横机还没生产出来,就有客户在催单,生产线都是24小时运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孙平范至今记忆犹新。然而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末,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市面上开始流行多款式、多花色的横机,尤其是国外全电脑横机开始进军国内市场,并形成垄断之势。电脑横机的出现,对传统手摇横机市场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据孙平范介绍,一台国外电脑横机仅2个人的生产能力,就相当于一台传统手摇机20个人的效率,不仅节省时间,还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瞬息万变的行业变化,让孙平范感到不安。他清楚地意识到,企业的产品必须始终与市场需求密切联系,如果产品与市场“脱节”,必死无疑。“必须转型升级,向科技创新要活路!”孙平范果断结束台州公司,回到老家慈溪,开始二次创业。年,孙平范在慈溪庵东创立了宁波市裕人针织机械有限公司(即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开始全电脑横机研发与生产。“当时我把全部资产都投了进去,甚至还抵押了房产,背水一战,就为研发全电脑横机。”回想起当时的奋不顾身,孙平范至今都不知道自己哪来的勇气。他不断向业内的专家学者求教,组建优秀团队深入了解电脑横机的构造,进行产品研发。“那时为了学习技术,我开车一年跑了8万多公里。多个日日夜夜,和专家、工人们一起泡在机器房里。为了一个关键零部件,我们没日没夜地研究,反复推演……”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孙平范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电脑横机终于问世了。同年,他带着样机去参加“纺织工业展览会”,立即惊艳全场。“慈星”不仅刷新了展览会上国产全电脑横机参展的空白,也一举打破了国外品牌垄断市场的格局。“成了!”那一刻,孙平范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尽管首战告捷,但孙平范很清楚,当时慈星离国际一流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在电脑横机最关键的“控制系统”上,当时他并没有取得技术突破,这一核心技术仍牢牢地掌握在日本同行的手中。而一台电脑横机的绝大部分成本都在这个控制系统上。为了早日投产,他不得不向同行交出高昂的“学费”,花巨资向日本企业采购控制系统,一边生产,一边摸索研发。事实上,借鉴国外成熟的产品和技术,是中国很多行业得以快速发展的路径。但技术出身的孙平范深刻地意识到,企业发展的核心必须要有自主研发实力。为此,他向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广揽人才,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向高精尖领域进军。年,孙平范带着最新研发的产品去慕尼黑参加国际纺织展。这是慈星代表中国首次参展,本想给参展商一个“惊喜”,不料却招来一场“惊吓”——日本竞争对手认为慈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研制出高精度、高技术的电脑横机,怀疑盗用了他们的核心技术,因此向慕尼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令,要打开慈星的机器进行检查。为了证明清白,孙平范同意专家团拆机检查。结果可想而知,慈星自主研发的核心部件与日本公司的设计原理完全不同。日本公司只好垂头丧气地赔礼道歉。而这也让慈星“一战成名”,成了展会上最受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