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设备 >> 服装设备优势 >> 潮人文脉忆往昔公元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汕
「本文来源:羊城派」
文/羊城晚报记者蚁璐雅王沫依
图/羊城晚报记者王沫依(署名除外)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这是在刚落下帷幕的汕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中所聚焦的主题。多位党代表围绕于此,为汕头的未来擘画蓝图,推进产业累积、保护现有资源、推进工业遗产活化再利用成为广泛共识。
在汕头辉煌的工业历史中,汕头市公元感光材料工业总公司(以下简称公元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作为中国第一家感光材料厂,公元厂肩负起为中国的感光工业开疆拓土的任务,从西方垄断中撕开了一道口子,也在汕头工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2月11日,众多摄影爱好者齐聚公元厂内,纪念创始人林希之诞辰周年。一幅幅照片、一台台设备静静地诉说着属于公元厂和汕头工业的光辉岁月,也寄托着对汕头工业再迈向腾飞的向往和愿景。
公元传奇历程折射汕头工业辉煌历史
正如其名字所言,公元厂的诞生开创了我国影像工业的新纪元,也在西方长期把控的影像材料工业中留下了专属中国的名字。
“公元厂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成立起来的一个民族工业品牌,是中国感光工业的发祥地。从这里走出的产品共五大类42个品种之多,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填补了17项国内空白。”说起公元厂的过去,现任公元厂党支部书记的谢伟明如数家珍。他向记者介绍道,年5月,潮汕人林希之自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专业学成归来,立志打破欧美对感光材料工业的技术垄断,在家乡汕头建立了公元化学实验室,后成立汕头公元摄影化学厂,也就是现在的汕头市公元感光材料工业总公司的前身。
据谢伟明介绍,由于感光工业技术含量高,当年的技术成果牢牢掌握在美日德等国手中,并限制对中国的输出。但就是在这样一穷二白、基本没有资料文献可供参考的困难条件下,林希之带领公元厂先后试制出我国第一张原始性氯素印相纸,研制出第一批黑白印相纸、第一张胶片,并投产TB传真纸、印刷制版片,覆盖了民用、医用、工业、军工、航天、地震探测等多个应用领域,成为共和国感光工业的摇篮和先驱。
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公元厂的产品为不少人带去了关于摄影的最初记忆,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走进当年的生产车间,羊城晚报记者看到昏暗的厂房里放置着钡地纸压花(光)机、离子交换柱等一系列在当时堪称全球先进行列的设备,斑驳的墙壁上挂着一批照片,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当时生活工作的生动画卷。谢伟明骄傲地告诉记者,这些照片都是由公元牌黑白胶片冲洗而成的,无论从质量还是质感方面都非常优秀。
在厂区内,记者见到了公元厂的老员工蔡育青,他在年高中毕业后进厂当学徒。他告诉记者,与其同批进厂的新人有人左右,当时每年招聘规模非常大,能进公元厂这样的优质企业上班,即使当学徒也觉得很骄傲,而且公元厂的产品总是获奖,因此员工的福利奖金也都十分丰厚。“那时,还有‘嫁人要嫁公元人’的说法呢!”蔡育青笑说。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开放的政策为产品开拓了更大的市场。此时的公元厂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积极做好技术引进和改造工作,从英德日等国引进先进的感光材料生产线,为产品的持续畅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悉,公元厂的产品共计出口到27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自建厂至年,公元厂上交国家税利金额相当于当时国家总投资金额的九倍以上,是粤东地区不折不扣的支柱企业。
传承工匠精神公元努力转型活化
如今,虽然属于胶片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公元”这一符号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汕头工业的响亮名片之一,公元厂自身也作出积极尝试,力图将公元精神传承下去,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作为一个有35年“厂龄”的老公元人,谢伟明对厂中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表示公元厂虽然已经停产16年之久,但作为感光工业曾经的佼佼者,这里凝聚了太多历史的记忆和奋斗的精神。现在,当务之急是将这些印记保护好、传承好。
据了解,公元厂目前正在申报国家工业遗产项目,积极发扬老一辈工业人的工匠精神、开拓创新精神,这也与汕头市走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建设好新时代经济特区的方向不谋而合。
为了实现良性发展,公元厂势必要在文化和商业上开拓出新赛道。谢伟明在接受采访中向记者表示,未来,希望将公元厂打造成“博物馆”系列,从感光领域来看,公元厂能够成为集影像交流、展览、拍卖交易等于一身的行业博物馆,同时作为汕头工业的代表性符号,成立汕头市工业博物馆,保存汕头工业的记忆。
不仅如此,谢伟明认为,以创始人林希之为首的一批公元人工业报国的情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样本;公元厂是几代摄影爱好者的精神寄托和交流平台,可尝试开发一系列相关展览、交易、拍卖等功能;同时,公元厂区有望打造成一个大型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力求从单一工业向多样化服务产业转型,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活动现场,记者还见到了当天特地从北京赶来的《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社长阳丽君。她认为,中国摄影的发展与公元厂息息相关,公元厂的每一次技术突破都给中国摄影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是中国民族企业崛起的象征,对于公元厂的保护和继承十分必要。未来可以利用废弃的工厂多举办摄影展,积极打造成摄影艺术空间,利用好这一珍贵工业遗产和精神遗产。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发展新路
为中国感光工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公元厂是汕头工业曾经辉煌的缩影,也是汕头坚定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底气所在。刚刚结束的汕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近1.7万字的报告在全面总结过去五年汕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五年汕头扬帆再出发作出全方位谋划,提出了八个“坚定不移”重要工作举措,为接下来走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指明方向。
工业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新格局也随之提出。“三新”,即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两特”,即纺织服装、玩具创意特色传统产业;“一大”,即大健康产业。这一格局为汕头立足工业产业提供了资源,打造了优势基础,也是汕头逐步明晰下来的产业发展定位和方向。
据悉,未来五年,汕头将谋划推动万千瓦海上风电资源开发;打造超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可降解塑料等产业,打造超0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大力引进消费电子、5G通信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打造超0亿元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同时,加快建设采购中心、展会展览中心、纺织工业园区,打造超亿元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玩具+”跨界融合新业态,打造超亿元玩具创意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发展高端医疗器械设备制造业,打造超亿元大健康产业集群。
记者从汕头市工信局了解到,年前三季度,汕头工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15.6%,拉动GDP增长6.22个百分点,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5.6%。而1—10月,规上增加值.03亿元,同比增长13.5%,高于全省平均2.5个百分点。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汕头市工业经济保持较高增速的势头,当下正处于循序渐进的轨道上,前景可期。
继承和彰扬汕头工业文化精神
文/陈鸿宇(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经济学教授)
在汕头市明确提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今天,继承和彰扬汕头的工业文化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作为一座因港而生、因商而兴的城市,汕头的工业化进程带着港口贸易的印记。近代工业在汕头留下的最早的痕迹,是开埠年代与港口运输业相关的修船业、码头栈房修造业和火油厂等。开埠后二三十年间,土布织造业、土布业、抽纱业成为潮汕较早的具有完整链条的近代工业门类,“汕头制造”开始成批量进入海外市场。上世纪10-30年代,肥皂厂、火柴厂、食品厂在港口周边的旧街区里生长起来,形成了最早的日用轻工企业群。
汕头的开埠以及开埠后的早期城市化、工业化的历史表明,“因港而生、因商而兴”背后的逻辑是“靠市场而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汕头港辉煌不再,国内外市场萎缩,汕头市区工业化进程被打断。新中国成立后,汕头市围绕“将消费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的目标,先后兴办了数以百计的工业企业。30年间一步步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和轻纺食品工业体系。至20世纪70年代末,汕头市区的工业发展水平已经居于全省前列,奠定了此后改革开放的物质基础,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培育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职工队伍。
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大潮,汕头经济特区兴办,汕头港复苏与扩建,澄海、潮阳、潮南以及潮州、揭阳各市成为粤东城市化的主战场,民营企业崛起为市场主体,为汕头市的工业化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工业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主城区,全域多点错位发展成为汕头工业化布局的全新形态。被细化了的专业市场导引的纺织服装业、化工材料业、玩具业、食品业等优势行业,取代了原来生存于传统体制下的“小而全”的工业体系,汕头市的工业化进程逐渐步入持续稳定发展的成熟期。
汕头的工业文化精神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首先,它是根植于国家和市场的需要之上的。以公元厂为例,正是因为当时国家的感光材料极度落后,林希之用技术填补了国家的空白,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才在汕头催生了全国第一家感光材料厂。
其次,它是开放的。从开埠年代以来,汕头人很善于利用开放的优势来发展工业。以公元厂为例,投资主体是侨资,林希之就是“海归”。汕头工业的发展,历来都不乏许多海内外潮人潮侨的支持,用开放的网络渠道来反哺本土工业化,是汕头工业发展的传统。
再次,它是精细的。潮汕地区产业基础差、交通不便,要靠精细的技术和工艺,来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潮汕农业的优势是精耕细作,潮汕工业和手工业的优势就是精雕细琢。公元厂就是工艺上、质量上精益求精的典范。
最后,它是拼搏的。汕头不像上海、武汉、沈阳等城市拥有丰富的工业资源和交通资源。上世纪中叶,汕头许多工业企业、特别是数百家区街集体企业,远离广州等核心城市,时至今日能发展到规模化的澄海玩具产业、潮阳潮南的纺织服装产业,全靠拼搏精神。
在汕头工业发展史中,我们看到了开放和市场的力量。多年来,汕头工业发展的历程有过辉煌,有过曲折,但一代代汕头工业的拓荒者、建设者、探索者们,勇立潮头,共同塑造了潮汕企业家和潮汕工匠的群体形象,共同凝结出深厚而独特的“汕头工业文化精神”。当下,我们应更多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