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设备 >> 服装设备优势 >> 深度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扩容,江苏何以再
10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经决赛专家评判,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此次遴选出2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
这其中,江苏4个产业集群入围。根据《新华日报》11月4日报道,至此,江苏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达10个,总数居全国第一。来看此次入围的产业集群——
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
苏州市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
泰州市、连云港市、无锡市生物医药集群
苏州市、无锡市、南通市高端纺织集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制造强国”作为这一系列“强国”之一,足见制造业发展备受重视。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对提升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竞争力、促进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分重要。
工信部自去年起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遴选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搭建集群间实力比拼的“赛场”,持续激励集群加快发展。
正是因为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各地对此非常重视,作为制造业大省的江苏也不例外。江苏引导重点区域制造业集聚集群发展,形成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30家。产业集群在塑造江苏产业新优势、应对疫情等外部冲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重点打造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物联网、高端纺织等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
年,江苏持续深化出台《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确立“”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去年又出台《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把集群培育和产业链发展战略进一步聚焦在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上。
江苏省“十四五”相关规划提出,全力打造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等6个综合实力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高端装备、绿色食品等10个综合实力国内领先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瞭望君”注意到,今年6月,江苏省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成立。这是全国首家省级产业集群联盟。成立这一联盟,旨在联合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机构、产业链支撑机构和智库单位,以及服务集群和产业链发展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单位等,整合政、产、学、研、金、介、用各方资源,构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命运共同体。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江苏各地聚力打造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固链、补链、强链、壮链,产生出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集群内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省产业板块从“单兵突进”迈向区域集群崛起,企业发展从“单兵作战”变成全链提升,驶出一个个实力超群的产业集群航母编队。
此次江苏入围的四个产业集群,在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江苏有两大集群携手入围,分别是苏州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以及泰州、连云港、无锡生物医药集群。
作为国内制造业重镇,苏州把生物医药产业定义为“1号产业”,聚焦高水平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全力打造国际知名和国内最有竞争力、最有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地标。这几年,苏州密集制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强链补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地标实施方案、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实施全产业链战略,坚持研发、转化、制造、市场并重,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向创新集群发展。
“瞭望君”注意到,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已与北京、上海同列全国第一方阵。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第一,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技术竞争力三个单项名列第一,创新企业数量、创业人才规模、一类新药临床批件数量、药物总产能、企业融资总额五项重点指标占全国20%以上,获批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
在先进制造业赛道上,苏州雄心勃勃,确定到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亿元、产值突破亿元的目标,并从人才、研发、市场化到营商环境,推出含金量极高的一揽子扶持计划。比如,对首次入选“世界强”“中国强”企业分别给予万元、万元支持;对基础研究试点项目,给予最高万元支持;对引进重大创新团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分别给予最高0万元、万元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苏州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也在加码加力,发展态势相当不错。作为江苏“一区一产业”战略布局唯一重点支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地区,苏州高新区集聚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企业超家,产值达亿元,多年保持近30%的年增长率,集聚相关领军人才余人次。
再看泰州。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方面,泰州是全国唯一的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全国唯一的新型疫苗及特异性诊断试剂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医药产业规模连续20年全国地级市领先;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企业总数约占全省的13%;拥有各类疫苗品种50多个,疫苗产业集聚度全国园区最高;取得特医食品注册证占全省的3/4,江苏艾兰得营养品公司是苏中、苏北唯一入选的独角兽企业。
作为制造业老牌强市,无锡在生物医药产业赛道上发力推进,将之纳入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最具成长潜力的未来产业。这几年,无锡这一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产业集群特色鲜明、龙头企业带动有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去年底,无锡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家,其中世界强企业6家、上市公司11家、高新技术企业家。去年,无锡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亿元、增长24%。在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医药及医疗器械高端制造、特殊医学配方食品等领域,无锡已形成国内领先的优势产业。
“瞭望君”注意到,《新华日报》11月4日详细报道江苏此次上榜的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泰连锡生物医药集群实现三个“全国之最”,也就是产业基础最坚实,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国的9%;产业特色最鲜明,年销售超10亿元的重磅品种32个,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品种个,疫苗产业集聚度全国最高;创新转化最活跃,去年集群研发投入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0%,4家企业入选年度全国生物医药创新力十强。
苏州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则呈现“四高”特征,即产业规模高增速,销售规模连续5年增速保持在17%以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全国居首;企业发展高成长,集聚企业超4家,年均新增注册企业超家;创新成果高增量,去年新增5个品种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和优先审批程序,占全省83%;产业要素高集聚,汇聚国家级人才计划87名,占全国约13%,集聚相关基金70余只。
船舶业是江苏优势产业,此次南通、泰州、扬州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跻身“国家队”。
在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发展上,泰州还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和全国唯一交船完工量超千万载重吨的地级市,拥有扬子江船业、新时代造船等领军企业。今年前三季度,重点船企手持订单数占全国的1/4、全球的近1/9。
就在前不久的10月29日,两艘“巨无霸”——TEU超大型集装箱船在泰兴扬子鑫福船厂顺利出坞。这是迄今为止全球建造的最大装箱量集装箱船,也是泰州在全球顶级超大型集装箱船建造领域创下的一项新纪录。
船舶工业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
南通深化央地合作、抢占国际市场、加速前沿布局,优化产能结构、完善平台载体、盘活优质资产,构筑产业集群优势。以海工装备和船舶总装制造、配套产品制造核心,南通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已形成集研发、设计、建造、配套、服务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去年,南通船舶海工产业集群产值增长28.6%,年底手持订单增长30.2%。集群交付海洋油气平台、海工模块、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升压站等各类海工装备数量占全国的30%。
来看扬州。今年前三季度,虽受疫情影响,扬州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58家规上企业实现开票销售.7亿元、增长13.2%,入库税收增长8.4%。集聚化、品牌化、绿色化、服务型制造和数字化,是扬州这一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趋势。沿江三大船舶产业园去年造船完工量占全市84%、开票销售占95%以上;龙头船企打造拳头产品,招商局金陵鼎衡手持中小型化学品船订单量世界第一,招商局金陵(江苏)的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滚装船技术,新大洋造船的“皇冠”系列散货船被命名为“世界名船”。
在节能高效船舶和船用设备领域,扬州进展很快。招商局金陵鼎衡累计建造交付28搜双燃料动力船,自主设计建造交付储罐产品23个,自主研发的船用燃料供气系统FGSS获得船级社AIP认证并已开工;中远海运重工LNG、甲醇等清洁能源燃料船型取得资质证书,在建两艘TEU电动集装箱船,其装箱数、最大载货量以及电池容量在同类型产品中位居世界第一。
江苏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实体经济、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江苏发展的“看家本领”,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全力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制造业实力雄厚,也已成为江苏“经济强”的重要支撑和鲜明标识。16个省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去年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70%左右,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这十年,江苏制造业基础不断巩固,制造业增加值从2.3万亿元增加到4.2万亿元,占全国的13.4%、全球的约4%,占全省GDP比重去年达3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占比全国最高。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壮大,全省规模超万亿元的行业达5个;特高压设备、晶硅光伏、特钢材料、品牌服装、轨道交通装备等7条产业链迈入国际中高端水平。制造业骨干企业竞争力加快提升,规模超千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数量从2家增加到1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十四五”期间,江苏将继续把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一号”工程、龙头工程来全面部署推进,进一步加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力度,构建融合融通的集群协作网络,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发挥技术改造对集群发展促进作用,提升市场主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努力把产业航母建设得更具韧性和竞争力。
延伸阅读
江苏省新时代民营经济研究院成立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