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设备 >> 服装设备优势 >> 心理学为何你感到心累,或许你已经陷入
年,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天,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
卡尔森不以为然,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
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
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
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
鸟笼效应是指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生活中我们常常犯类似的错误,为了解决某个麻烦,就去做另一件麻烦的事情。为了填补某个没有意义的空白,就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装饰与家具:当人们搬入新家或重新装修时,他们可能会购买一些装饰品或家具来填补空间,即使这些物品并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这是因为空荡荡的房间给人一种不完整的感觉,人们会下意识地想要填满它。
礼物与收藏:收到一个精美的空相框或装饰性的盒子作为礼物后,人们可能会开始寻找合适的照片或小物件来放入其中,即使他们原本并没有这个需求。
电子产品:购买了一个高端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后,用户可能会发现自己需要购买更多的配件,如保护壳、屏幕保护膜、专用耳机等,以充分发挥设备的功能或保护设备。
服装与配饰:买了一双新鞋子后,人们可能会觉得自己需要新的衣服或配饰来搭配这双鞋子,从而引发更多的购物行为。
健身与运动:购买了健身房会员卡或运动装备后,人们可能会更有动力去健身房锻炼,即使他们原本并不经常锻炼。这是因为已经投入的资源(如金钱和时间)促使人们想要获得相应的回报。
学习与工作:为了准备一个即将到来的考试或项目,人们可能会购买大量的参考书和资料,即使他们最终可能并不会全部使用这些资料。
我们总是想着填满那个“鸟笼”,本质上是想要填满内心的欲望,鸟笼效应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我们的贪婪。
因为贪婪,所以舍不得丢弃精致的鸟笼,因为偶然得到或赠送的东西有价值,即使我们当下不需要,也总想着将来需要,所以为它添置了更多我们本不需要的附属品。
消费主义之所以盛行,正是因为商家掌握了人性中的贪婪,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鸟笼”:第二件半价;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房子是租来的,生活不是;一克拉以上的钻石才是爱情……
鸟笼效应也代表一种惯性思维,就像一看到鸟笼我们就会想到里面应该有鸟儿,或者瞥见烟灰缸就觉得主人肯定是个烟民一样,我们脑子里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按照老套路转,这样就容易忽略其他可能的情况。
这种情况,好的一面是让我们处理事情变得得心应手,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没去深究。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太容易按自己的想法去判断事情,而没留心其他的蛛丝马迹。
比如双十一这么便宜你为什么不买?三十岁了你怎么还没有结婚?这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无形透露出一些不好的讯息:双十一不买东西是傻,三十岁了还不结婚是没人要。
有形的笼子挂在家里。无形的笼子放在心上,久而久之,我们活成一个“求”字。
明明是自由人却身不由己,苦不堪言,所谓心累多数是作茧自缚,因此真正的聪明的人看懂了鸟笼效应,不会陷入鸟笼的困境,而是把它当成身外之物,可用可弃来去自由。把鸟笼丢掉,当扔就扔。
家里墙角有一个破扫把,已经很旧了,但是在你有了新扫把之后,也不一定会扔掉。你会想如果家里很脏了,破扫把可以把蜘蛛网很厚的灰尘,先扫一次,然后再用新扫把,这样做而已节省新扫把的新旧速度。事实上你家极少有非常脏的时候,也许一年到头也看不到一个蜘蛛网,破扫把变成了积累。
以此类推,你家的积累会越来越多,旧衣服不同的健身器材,旧手机纸箱子都是因为呢不舍得扔,留下占据了空间。
古人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不管是一些舍不得却没用的东西还是一些寡淡的情愫,只有放下这些和断掉这些,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这就是一种减法思维,一个人放下的越多,越富有。
但凡心累,便是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