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备
白癜风皮肤病专科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15/6242093.html

本文转自;

编者按: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云集。如何让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社会进一步发扬光大,对于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更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即日起,北京旅游网将对北京的传统文化相关企业进行系列访谈,希望通过对这些企业的宣传,不仅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更能对这些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起到实质帮助。

北京东韵丝绸文化艺术馆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宋庄艺术区,艺术馆里最与众不同的展品是缂丝艺术品,馆内展示的大大小小的织布机也会令参观者大开眼界。缂丝艺术有何独到之处?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这些织布机的背后都有哪些故事?北京东韵丝绸文化艺术馆馆长倪东侃将为您一一解答。

12:29

东韵丝绸文化艺术馆收藏的织布机琳琅满目传统纺织技艺令人惊叹

东韵丝绸文化艺术馆是企业博物馆,建于年,多年经营与学习积累了很多资料,我们觉得有必要展示出来,让大家更多地了解纺织业的传统历史和文化。我们馆主要有几方面功能:一是传统纺织设备的展览展示;二是传统纺织品及其背后的工艺、材料展示;三是互动体验,我们会把一些传统工艺不定期给大家展示,也会举办一些沙龙,约大家来品鉴我们收藏的一些纺织品。

收藏织布机是我们的一个大项,我们目前大概有五六十台织布机,主要是清代以后的。我国从六七千年前开始已经有纺织技术了,不管是跨湖桥遗址还是河姆渡遗址等都有纺织物或是纺织零件的出土,但是最早的纺织设备都没有完整的遗留下来,所以目前能找到的织布机也就是到清代。

在中国多年的纺织史上,伴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诞生了很多种类织布机,包括各种功能和形式。从初创到慢慢完善和发展,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我们目前也在根据资料复制复原一些织布机。比如今年我们复制的汉代织布机就是根据四川成都老官山出土的织布机模型复制的。我们也通过其它资料复制过去的纺织机具,比如汉砖上的一些古织机图案。我们也根据现有的资料摸索,比如五六千年前原始的织布机什么样,我们就参考当代一些偏远少数民族的织布机,比如黎族、景颇族、黎粟族等。这些民族的织布机跟两三千年前的织布机很接近。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纺织技艺发展也不同步,有的地方可能发展得快一些,有的地方可能发展得慢一些。苗族有些地区现在的纺织技艺跟楚汉时期的纺织纹样和技艺都很接近,我们以他们现有的这些设备与保留技艺做为复原古代纺织机的参考。

每一台织布机和传统织物都是主人从一个一个村寨寻回来的

我现在是两条线进行整理,一条线是纵向把中国历代纺织设备都做系统整理,能复原的尽量复原,不仅仅复原设备,也复原技艺,我们尝试用当年的设备、当年的工艺去恢复当年的织物。还有一条线是横向的,我一有时间就到处去走动,去看看边远地区还留存的一些纺织技艺和纺织设备,目前能找到的纺织技艺和纺织设备现在还在传承的,大概有40余个民族。北方比较少,南方地区尤其是西南多一些。博物馆楼下展示的有七八台,都是西南少数民族的纺织设备,都比较有代表性。

比如织锦有四大名锦,云锦、宋锦、壮锦、蜀锦。这些锦类织物当年都是皇宫贵族或者有钱人穿的服装,有些织物是专门为宫廷制作的,所以织造这些锦类的机器也都比较庞大。我们展示的云锦织布机、漳绒织布机都长达6米,高达3米多或者4米多。过去这些机器也属于官办织造府,或者服务于官办制造府的织造坊。西南少数民族织锦也非常精美,他们的机器就比较小,因为主要是民用,制作礼服,就是他们过年过节时穿的服装,或者祭祀时穿的服装,和一些祭祀或宗教用途的幡之类用品。他们的技艺也非常精湛,虽然设备非常小,同样达到了宫廷织造府和官办织造府织锦纹样的效果。各个民族各有其智慧与巧妙。以艺术馆比较有代表性的几台织布机为例,比如侗族织布机,花本是环形的,非常复杂;壮族织布机的花本像个竹笼,也属于环形花本;傣族织布机则是帘纵式花本。这些织布机代表了我国各个地区的织布工艺。

我们的一部分业务就是做传统丝绸织物的复原复制。我们也跟博物馆、考古所等合作,所以过去这种官办织造府曾经用到的设备,像云锦、宋锦、漳缎这些织物的设备我们一直就有。我们师傅的技艺也是传承下来的,也属于宫廷织锦技艺。不管是师傅还是设备都是传承下来的,都有现成的。各个民族的织物,像壮族、苗族、侗族、黎族、傣族等,是我一个一个村寨去寻找,慢慢地寻回来的。比如说我去趟海南,我就去五指山山区呆一个月,慢慢地走街串户寻找。有时也通过当地文化局、文物局或者非遗办、博物馆查找资料,看哪些地方还有非遗传承,哪些地方曾经有好的织物。有了线索后我就开着车去寻找,一件件少数民族织物与纺织设备都是这么带回来的。当然,我对纺织技艺也是特别有兴趣,一般我找到设备都会向当地还掌握技艺的老师请教学习,把它大体的原理搞懂,回来后我再继续深入了解研究。同时,我也会寻找过去留下来的纺织品,比如旧的服装,旧的床上用品,这些用过的织物,我也会尽可能地买回来。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留心当地的旧货市场和古玩市场,去找找与过去的纺织有关的工具、材料、设备和织物等等。不管去哪儿,我最关心的就是这些。

“通经断纬”的世界级非遗缂丝技艺颜色可达种

缂丝属于织锦技艺之一。年,缂丝入选国家级非遗目录,年,作为中国丝绸传统纺织技艺的一项,列入世界级非遗目录。

我们目前有七八个师傅在做缂丝工艺。一般的纺织品主要以实用为目的,在人们印象里就是服装,即使是高端纺织品,比如宫廷里皇上的衣服,那还是服装。所以实用就是纺织品的核心功能,除了服装之外,还有家居用品等。但是缂丝不同,缂丝主要的功能是用来做艺术品、工艺品。

缂丝艺术品的耗时非常长,制作周期特别长,比云锦、宋锦等都做得慢。比如一件缂丝的衣服料子,简单的可能也需要一两年,如果复杂一些,可能需要三五年、七八年才能完成。所以缂丝织品很少用来做服装,主要还是用来做工艺品、艺术品。比如很多佛像题材艺术品,或者名家字画的复刻复制。

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缂丝实物是唐代制作的,当时主要用来做服装。宋代是缂丝技艺从服饰向艺术品转换的时代,宋徽宗的很多书画作品都是找工匠用缂丝工艺织出来,也有一些缂丝作品织完后宋徽宗在上面题词的。传说当年宋徽宗字画的缂丝复制品,比他原作还贵,价值也更高。宋徽宗本人也是极力推崇,他觉得缂丝确确实实完全能表达出作品的意境,能把书画等艺术品的感觉完完全全地复制出来。

缂丝技艺为什么具备这一功能呢?这是因为缂丝技艺的独特性。其它织物都是“通经通纬”,竖向纵向的叫经线,横向的纬向的叫纬线。一般的织物经线是通的,纬线也是通的,一梭子就到头,从左到右,从右到左,都是通的,我们称之为“通经通纬”。但缂丝不是这样。缂丝是“通经断纬”,经线是固定的,纬线是断的,纬线在中间任何地方都可以中断,它不是一梭子到头,有时一梭子纬线需要交换衔接几十次、上百次,甚至上千次都有可能。所以缂丝织品的颜色可以极其丰富,一般织锦10种~20种颜色都会觉得已经很多了,如果再多面料就会很厚,织不上去。缂丝一件作品里面可以多达几百上千种颜色,层次可以做得非常丰富,细节可以表达得十分精细,这些就决定了它可以拿来做艺术品。正是因为缂丝工艺制作成本太高,制作时间太久,所以也是它渐渐转向为艺术品的原因。

纺织技艺今不如昔从业人员在传承与发展之间艰难取舍

我从事纺织业已经有30年,对比传统织物和现代织物,我的感受是从包括工艺技艺和文化内涵等在内的各方面看,现在不如过去。无论是纺织技艺,还是设计能力,均不及过去做得好,现在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希望以后通过许多人的努力有机会能慢慢地追上古人的脚步。

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努力,我觉得勉强算是入了点门,因为这一传统工艺确实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技艺精湛。过去社会整体对它非常重视。我这些年从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收集了很多传统的刺绣和织锦,细细品味,每一件作品均令人叹为观止。

当下不如过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现在做所有事情都有效率的考量,也就是说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考虑需要投入多少人工,能够产出多少经济价值,这一现象也导致很多工艺无法传承,相关工作也无法展开。比如我们开发文化产品时,对于能不能使用某种工艺或者技艺,都会进行各种权衡与斟酌。在这一过程中,很多非常精湛的、难能可贵的技艺,为了经济效益往往就舍弃了。我们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许多需要时间去打磨的工艺,需要时间去沉淀的东西,生存状况不是太好。

我目前主要在传统手工纺织领域花的时间比较多,一是整理各个时期的纺织技艺实现传承,比如说汉唐时期是怎么织布的,明清时期是怎么织布的,对于过去的无论是图案设计还是纺织技艺都需要花时间去研究并实践;二是在传承的同时也努力传播发扬,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为此,我们办了很多讲座和体验活动,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过去的智慧和技艺。我们也会进校园去做传播,我们这里也是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会请很多中小学生来参观学习,希望能在他们心中种下一棵传统的种子。

现在许多非遗面临的最大问题就传承问题,这不只是没有年轻人参与学习的问题,是当下还在从事这些技艺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够高,研究不够深入,技艺不够精湛。所以我觉得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技艺,更多地学习古人的智慧和方法。如果我们这些从业人员自身的技艺就远远比不上过去,一代一代下去,这个技艺就会越来越失去吸引力,越来越失去传承的价值。

我觉得一方面我们的工艺、技艺需要与时代相吻合,适应时代的生活、实用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在真正的艺术高度和技术高度上还需要一步一步的提高,不能做减法。为了满足让大家好学习,或者好传承,就把这个技艺做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简陋,这样肯定不行。我希望可以越做越好,越做越精,而不是越做越差。所以我的目标就是努力把传承工作做好,尽可能地让更多人通过我们的产品、服务和活动,增加了解,多多参与。

从传统到现代艺术馆二者兼顾努力探索新路径

我们艺术馆二楼的织品,从工艺上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织品,一类是现代织品。传统织品指的是纯手工制作的,包括工艺品、摆件、装饰品等。其中的缂丝制品主要是工艺品,包括摆件、挂屏、团扇、小包饰等,是相对高端的工艺品。

现代织品就是现代工业化印染制造的一些产品,主要包括旅游商品、日用品、家居服饰等。近年来很多大型活动上都有我们的产品的身影。年,我们作为奥运供应商提供了很多文创商品。另外,像北京园博会、上海世博会,我们都有参与产品的设计研发。我们还跟各个博物馆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像北京的故宫、国博、艺博等。具体服务为:由博物馆提供IP,我们据此设计研发符合大众消费需求的、纺织类日用品。比如,我们跟故宫合作的丝巾有很多系列,包括宫喜系列、营造系列、节气系列、祥瑞系列等,种类十分丰富。

我们馆除少数节假日外每天都开放,欢迎大家有时间前来参观、交流,参与染织相关的互动体验,了解传统纺织文化。(文/图张晓芳,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3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