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备

农业的出路在工业来回顾一下新中国穿衣问题

发布时间:2023/5/17 17:12:47   

如今吃饭穿衣,看似是一件很简单容易的事情,反而“肥胖焦虑症”、“衣服选择困难症”更让大家犯难。但是对于70后、80后的很多人来说,吃不饱、穿不暖的回忆还铭刻在很多人记忆里,尤其是穿衣服,当时几乎都是多子女,“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哥哥穿了弟弟穿,才是那时生活的常态。

之所以这样,原因很简单,做衣服的棉花不够用。在合成纤维(知名的六大纶:锦纶、涤纶、腈纶、丙纶、维纶、氨纶)成为我国制衣原料的主角之前,做衣服需要大量的棉花,当然也可以用麻、丝、毛等其他原料,但是棉花是绝对的主角。

不过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有衣服穿不再是问题,穿得好看、穿得舒服成为新的追求,而促成这一转变的,虽然有棉花增产的因素,“毕其功于一役”的却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品——合成纤维生产能力的迅速跃升。

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四三方案”落地,建成了上海金山、辽宁辽阳、天津、四川长寿四大化纤基地,产出的合成纤维开始大量供应服装行业,从而一举解决了因棉花产量限制而导致的穿衣难问题。

一、要用发展工业的办法来解决农业的问题

(一)粮棉争地,决定了扩大棉花种植面积的路子行不通

建国后,我国棉花产量由不足万吨逐步增长(灾年除外),但此后长期徘徊在多万吨的水平上,在进口又不时受限的情况下,纺织原料紧缺、人民穿衣需求难以很好满足。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国纺织能力已发展到多万纱绽,时全国棉田万公顷,棉花年收购量万吨,仅能满足纺织能力80%的需要。如何提高棉花产量,一直是关系农业农村、纺织业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大事。

马春玥—年中国棉花生产时空动态变化

解决问题的思路很简单,总产量=单位产量*种植面积。除了改良棉种、改进种植技术以提高单产外,扩大种植面积是提高棉花产量的直接手段,也是主要手段。但是这种做法存在天然限制,也就是粮棉争地的问题,吃饭和穿衣都要用地,明显吃饭问题更紧迫和重要,因此可用于种植棉花的土地总是有限的。

上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棉花生产从冀、鲁、豫等传统产区向西战略转移,新疆棉业崛起并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节地种粮”也是重要考虑。同样的道理,棉花进口也是这样,等于是“租”外国的地来种棉花,仅年我们就进口了24.2万吨棉花、.8万吨棉纱。

(二)用化学纤维替代,来降低对棉花/棉田的依赖

无限扩大棉花种植面积行不通,就要另想他法。例如在年9月11日全国第四次农村工作会议上,党内经济专家陈云就曾提出“我国地少人多,我们的出路绝不是在扩大耕地面积上找,而是在其他方面找,在工业方面找,用发展工业的办法来解决农业的问题”;年8月,纺织工业部党组在呈报党中央的《关于纺织工业发展方针的请示报告》中,正式提出“发展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并举”的方针。

这时我国仍然石油匮乏(年大庆油田投产,我国石油才开始基本自给),因此主要是希望通过煤化工生产合成纤维,陈云根据专家的计算看到了煤合成纤维替代棉花需求的广阔前景。但无论是煤还是石油,用工业的手段解决农业困境,这种思路转变是很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的。“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并举”来解决“穿衣难”问题,逐渐成为党和国家的共识。

科普一下,化学纤维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两大类,我国最早是从门槛较低的人造纤维入手。从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期,我国用十多年时间建立了人造纤维产业(主要是粘胶纤维)。年,纺织工业部根据国际前沿趋势,做出了必须实行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并举,并要以合成纤维为主要发展思路。

在石油化纤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我国通过进口与自研结合重点发展了煤基维纶工业。先是从日本(当时还没有建交的情况下)引进1万吨维纶和聚乙烯醇成套技术设备建设北京维尼纶厂,并于5年9月建成投产;年国家决定采用自研设备,在福建、江西和安徽等省建设8个万吨级、在石家庄建设1个0吨级的9个维纶工厂,当年即开始建设,此后陆续投产。

石油化纤方面也有初步探索,5年4月国家批准从英国引进年产吨腈纶和年产86吨丙纶的生产装置各1套,分别于9年和年投产。此外为了确保65式新军服的布料供应,自主创建第一个大型国有石油化纤生产基地“工程”,工程5年开始筹划,9年4月动工,年5月建成投产,每年生产涤纶0吨、锦纶0吨、腈纶1万吨,织造军服布料万米,可供全军每人制作两套军服。

上述探索尤其是“工程”为后期“四大化纤”的引进做了前期探索和实践铺垫。实践表明,发展化纤工业,必须搞大型的现代化装置,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但当时条件还不具备,只好继续等待合适时机。

二、向西方引进装备解决人民穿衣和吃饭问题

(一)苏联援助下的第一次大规模成系统技术引进

年中苏签订援助协定,规定苏联援助中国建设91个工业项目,加上年已确定的50项和4年增加的15项,被合称为“项工程”(后来多次调整,确定项、实际施工项。),列入“一五”计划(—)实施。依托此次意义重大的装备与技术引进,新中国的现代工业体系得以初步建立,打下了工业强国的厚实根基。

(二)利用国内外有利形势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

此后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再一次大规模的装备与技术引进就要到70年代了。伴随着中美(西方)关系缓和、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中国从西方技术进口的通道打开,且当时西方正经历严重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有强烈的出口欲望。

与此同时,70年代我国石油产量由于大庆油田全面开发以及胜利、大港等油田投产而节节攀升,已经由年的基本自给自足,向石油出口国转变。石油资源的供给增加,既是节汇甚至创汇,同时也为合成纤维的生产奠定了原料基础。

此外我国进出口形势不断好转、贸易规模持续增加,年我国出口总额2.07亿美元,年已经增加1.5倍成为58.76亿美元,5年进一步上涨为76.89亿美元,这为大规模技术进口提供了外汇支持。当然我国当时外汇总体还是紧张的,因此在引进设备时能否提供信贷支持是选择进口对象的重要考量。

在上述大背景下,以石油为原料发展石油化纤工业被作为一项战略措施列入了国家第四个五年计划。我国领导人抓住时机,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大规模技术与装备引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三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在“四三方案”中,包括4套大化纤设备的进口,并建成了之前提到的四大化纤基地,成为了化解粮棉争地矛盾、解决穿衣问题的“大国利器”。

三、“四三方案”的酝酿与制定过程

“四三方案”其实是一个整合性的进口计划方案,是前后一系列报告和计划的汇总:

(一)《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

2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报告提出了4亿美元的进口计划,其中在化纤方面,拟从法国、日本进口4套装置,约需2.7亿美元,建成后每年可生产合成纤维24吨,约等于万吨棉花,大概可织布40亿尺,其中“的确良”将达到19亿市尺。报告很快获批,并确定了建设四大化纤基地: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辽阳石油化学纤维总厂、四川维尼纶厂、天津石油化纤厂。

(二)《关于进口一米七连续式轧板机问题的报告》

2年8月6日,国家计委呈送了《关于进口一米七连续式轧板机问题的报告》。8月21日报告获批,从联邦德国、日本引进一米七轧机,建在武钢。由此,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工作从石化工业扩大到钢铁工业。

(三)《关于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

在“四大化纤”项目示范下,煤炭、石油、化工、机械、军工、水利、电力、交通、林业等工业部门也相继提出从国外引进技术设备的项目。2年11月7日,国家计委报送《关于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建议进口6亿美元的2套化工设备。

(四)《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

根据周恩来整合各个工业部门进口需求的指示,年1月2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对前一阶段和今后的对外引进项目做出了总结和统一规划,在今后三到五年内引进26个技术项目、4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被称为“四三方案”。这一方案很快获批并开始实施。后来经过追加,实际总投资为51.4亿美元。

在穿的方面,2年中国年产化纤只有1.7万吨,仅占全国纺织原料的5.5%。四大化纤从开始建设到建成累积投资7.15亿元,占26个项目总投资的4.14%。引进的四个大化纤厂于年全部建成投产后,大量的涤纶、腈纶等合成纤维纺织品和塑料制品解决了中国的服装、鞋帽原料供应问题,让中国人民告别了“凭布票买衣服”的历史。

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年12月,根据纺织工业部和商业部的共同建议,国务院决定取消布票,棉布敞开供应。这是纺织工业在解决人民穿衣方面取得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成果,人民“衣被甚少”的千年难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此后我国化纤产业继续发展,又新建了仪征化学纤维厂、上海石化总厂二期、河南平顶山帘子布厂等国有大型化纤项目,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也陆续进入化纤产业,我国化纤产业在竞争中逐渐成长壮大。

四、“四三方案”的四大化纤生产基地建设概况

(一)上海石油化工总厂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亦称“金山工程”,是如今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石化)的前身,位于上海市金山区。上海石化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是中国主要的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之一,也是国内重要的成品油、中间石化产品、合成树脂和合成纤维生产基地。

从发展历程上来看,上海石油化工总厂2年在金山卫杭州湾畔围海造地,4年打桩,7年6月三条生产线18套主要生产装置打通全流程,投入试生产,9年通过国家验收。一期工程投产后,每年可向全国提供人均1米的化纤织物,为缓解“穿衣难”作了贡献。

(二)辽阳石油化学纤维总厂

辽阳石油化纤总厂是“四大化纤”中规模最大、装置最多的项目。2年6月开始筹建,包括设备谈判、工地勘测、施工准备等,4年8月动工兴建,9年基本建成并转入试生产,年末通过国家正式验收,年1月开始移交生产。辽化全部工程包括从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4个国家6个公司引进17项25套装置,国内配套44项,共61项,总投资人民币28亿元。

辽阳石油化学纤维总厂是如今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简称辽阳石化、辽化)的前身。目前辽化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的全资子公司。虽然曾经为四大化纤基地之一,但是此后市场化大潮中辽化由于负担重、管理差、科技含量低,企业一度连年亏损,直到年终于扭亏为盈、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四川维尼纶厂

年6月国家计委下达《关于四川维尼纶厂计划任务书的批复意见》;年7月四川省委决定建立四川维尼纶厂建设指挥部委员会,在重庆市委领导下开展工作;4年8月川维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从英、法、德、日引进成套技术和设备,建设投资10亿元;9年12月投料试车成功;年5月通过国家正式验收。

四川维尼纶厂年整体进入中国石化,现名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简称川维化工公司),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甲醇、乙酸乙烯酯(VAc)、聚乙烯醇(PVA)、乙酸乙烯酯-乙烯共聚乳液(VAE)、乙酸甲酯、液氨、维纶纤维、EVOH等基础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化工企业。

(四)天津石油化纤厂

天津石油化纤厂是现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天津石化分公司(合成“天津石化”)的前身,是隶属于中国石化的国家特大型炼油、乙烯、化工、化纤联合企业。

在天津建设化纤厂之前,4年2月28日,国家石油工业部在大港建立代号为“石油工业部六四一厂”的大港油田。年10月21日,与大港油田配套的天津石油化工总厂开始筹建;4年5月4日举行开工典礼;5年10月1日开始试车出油。

6年9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建设天津石油化纤总厂。7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1年8月建成投产,年通过了国家验收。年12月28日,中国石化总公司和天津市政府决定,将天津石油化工总厂与天津石油化纤总厂合并成为中国石化天津石油化工公司。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化纤工业被作为新材料产业、高新技术领域予以重点规划。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化纤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0%,化纤占中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84%。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完成,由大变强,我国化纤工业已在路上!

部分参考资料:

华轩温:《布票是怎么取消的》

刘政:《从七十年农业经济大发展看新中国沧桑巨变——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原副司长方言》

北晚在线:《新中国峥嵘岁月:年我国石油基本自给》

马春玥、买买提·沙吾提、姚杰、古丽努尔·依沙克:《-年中国棉花生产时空动态变化》

周宏:《铸就新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基石的40年历史回顾》

张凤翱:《陈云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纺织工业》

纺织科学院:《从沿袭到超越,技术革新推动中国化纤70年变迁》

纺织服装周刊:《追忆钱之光:化纤工业的战略突破》

张华甲:《“四三方案”: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技术设备引进》

中国新闻周刊:《“四三方案”开启从新房引进新技术大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6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