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备

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概论课程回顾课程系

发布时间:2022/5/11 14:54:52   
怎样控制白癜风 http://m.39.net/disease/a_6198022.html

“天孙机杼织云锦,五色绚烂含朝曦。”自古以来,中国便以高超的织造技艺享誉世界,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许多精美的纺织品因为技术失传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幸而随着纺织考古学以及文物修复保护技术的发展,我们也能在今天一睹那些纵横经纬之间的千变万化。

课程介绍

《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概论》是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面向校内“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特色课程,课程主要围绕有机质文物保护的基础概念及方法、国内外文保前沿理念及技术、中国古代纺织面料鉴定方法、中国古代纺织品保护与研究的发展及现状、纺织服饰类文物具体修复方法的案例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展开。结合课程内容邀请专家学者就现代考古学、现代博物馆学、现代文物保护学、中国服饰文化、传统织染绣技艺等相关内容开展系列讲座;邀请手工艺人以实际操作、现场授课等形式,多维度围绕教学核心内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博物馆学术与实践水平。本学期的课程邀请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委书记、二级研究员张威老师;首都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首席研究员鲁晓帆老师以及北京邵晓琤织绣研究院院长邵晓琤老师、肖琳老师为我馆师生开展系列讲座活动。同学们有幸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纺织考古部交流学习,王亚蓉先生为北服师生团队就中国纺织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做了精彩讲授,此外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赴故宫文保科技部(医院)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了馆藏传世文物的保护方法和技术。

授课教师:贾汀

课程助教:周成飞

课程理论与实践学习

在学习纺织品修复保护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程中,课程从古代纺织品的材质引入,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古织物常见纺织纤维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只有把最基础的知识奠定好,才能更扎实的进入到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学习的下一阶段。同学们在课上跟随老师的引导,通过对各历史时期出土纺织品文物和博物馆纺织类藏品的举例总结,基本掌握了三大基本组织及其变化组织的结构特征和中国古代纺织品保护与研究的发展现状。我国古代纺织技术发达,织物品种丰富,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文化遗产,各个时期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纺织品文物遗存都证明了中国人民的劳动智慧,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丝绸之源。

任何物质的老化消亡都是不可抗拒的,因此对文物,尤其是有机质文物中的纺织品文物进行一定的保护修复,延缓其因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的衰老腐蚀速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文物有充分的认识是保护修复好文物的前提,保持文物的原真性,坚持可逆性原则和最小干预原则是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必须遵循的三大保护原则,任何个人的主观臆断,修饰性的修复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都是对文物的不负责任。课上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不同时期的各类型纺织品考古实例的学习,如钱山漾遗址,江陵马山一号墓,马王堆汉墓,北京定陵,莫高窟和新疆等地区出土丝织品,同学们对纺织考古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国纺织品文物遗存形式丰富,根据我国出土纺织品保存状况的不同,修复方法和保存方式并非一成不变,根据所修复纺织品文物的实际情况,我们为每一件文物量身定制《藏品档案》,一物一档,其中详实的记录了文物的“前生与今世”,随着科研水平和科技手段的提高,文物档案和保护修复状态也应不断补充更新,为此后对纺织品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等研究打下基础。

同学们使用专业显微镜观察测量罗织物组织结构

同学们在对照色卡记录织物颜色

同学们在测量采集织物尺寸数据

同学们在测量观察织物纹样

同学们在测量采集暗花绸织物组织结构数据

在课堂上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了纺织服饰类文物具体修复方法的典型案例,我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也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在课程的藏品实测阶段,我们不仅近距离参观到博物馆内珍贵藏品的实物,学习了使用馆内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测量织物组织结构的方法,还有幸亲自动手测量采集其中一部分藏品的数据信息进行研究。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研一学生张沐旸利用课上所学的文物保护学中科学系统的信息采集手段和方法,对中国古代的漆纱织物进行了相关研究,详见下篇课程实践篇《纚、縰与漆纱》研究。每件文物都是唯一且珍贵的,文物用它特有的语言为我们讲述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我们要深入了解并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它紧密结合起来,在结课阶段中,同学们就古代传统面料结合馆内藏品实践内容做出了非常精彩的成果汇报,老师也一一提出点评和建议,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以说是收获颇丰。

课程系列学术讲座

01丨探索蓝色文明——中国水下考古的开创与发展

年12月8日,应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本课程邀请张威老师为同学们进行了线上讲座。张威老师在讲座中概括论述了中国水下考古的缘起,水下考古队伍的建设,结合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水下考古取得的进展和重要学术成果,张威老师通过一个个水下考古案例的讲解向同学们揭开了水下考古神秘的面纱,水下考古的工作难度极大,但我国海上活动历史记载和水下文化遗存丰富,正是水下考古工作者的辛苦付出才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化。

张威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福建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西沙群岛海域水下考古等重大考古项目,并重点介绍了广东南海1号沉船的调查与发掘考古项目。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从技术限制、外交问题、经费问题的紧张空白状态,逐渐成熟完善到前景发展形势的看好。但水下考古仍秉持着以配合基础建设被动发掘为主的原则,如港口建设、海上丝绸非遗项目,或盗捞的抢救式发掘等等,不干扰,不主动打捞,以及坚持原地保护的原则为中国文化遗产增添光彩。

银屿6号沉船遗址

我馆师生在课堂听张威老师讲水下考古

重启“南海1号”调查工作

水下考古现场出水文物

02丨点滴的积累,铸就展览的辉煌——以首博的展览承继为例

年12月15日,由主持完成多项重大展览项目的首博学术委员会委员、首席研究员鲁晓帆老师为我馆师生开展以首都博物馆建馆以来的历年展览为例的线上讲座,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解读综合性博物馆展示陈列的发展与展望。

鲁晓帆老师主持完成的各项展览中有多项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奖、优胜奖及最佳对外合作等奖项。首先鲁晓帆老师为我们介绍了首都博物馆的整体建筑外观,随后重点介绍了《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中的霸国展》、《日内瓦:时光之芯——瑞士钟表文化之源》、《高棉的微笑——柬埔寨吴哥文物与艺术展》等不同类型的展览陈列,在互动提问环节为本馆即将举办的巡展提出了宝贵意见,并对学生就业方向和就业准备给予了指导,这是老一辈文博人对文博行业新生力量宝贵的工作经验指导和殷切期盼,希望我们的共同努力能为今后文博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不负前辈老师们的谆谆教导。

我馆师生在课堂听鲁晓帆老师讲首博优秀展览案例

首都博物馆

《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

《日内瓦:时光之芯——瑞士钟表文化之源》展览

《高棉的微笑——柬埔寨吴哥文物与艺术展》

0

织布机和缂丝机的异同—主讲肖琳;解密纺织和刺绣工艺的肖似—主讲邵晓琤

年12月2日的线上学术讲座由肖琳老师和邵晓琤老师共同为我馆师生讲授。首先由肖琳老师为我们讲解织布机和缂丝机的异同,肖琳老师分别为我们介绍了织布机和缂丝机的构成、各部件的功能和用途,并总结了织布机与缂丝机的六个异同点,如基本构造相似,但体积大小不同;都有前后轴,但制控方式不同;都使用梭子,但梭子造型不同;打纬方式以及最后成品的不同等等。稍后由邵晓琤老师为我们解密了纺织和刺绣工艺的肖似,邵晓琤老师从刺绣的产生讲起,到织绣互融中有些工艺的雷同和图案的互相模仿,最后为我们介绍了纺织与刺绣最本质的区别特征,纺织是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而刺绣是在织物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艺术加工,此外邵晓琤老师还为我们传授了一个区分机绣与手绣的小技巧。

我馆师生在课堂听邵老师和肖老师讲解

描绘纹样

织布机

课程交流与参观学习

04丨纺织考古与出土纺织文物保护修复图片展

年12月1日,在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概论课程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王亚蓉工作室开展了《扎根田野考古现场再现古代锦绣文明——纺织考古与出土纺织文物保护修复》的纺织考古工作小型图片展,本馆师生在贺阳老师和贾汀老师的带领下有幸去参观交流。

王亚蓉先生是纺织考古学科带头人,参加了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等二十余座古代墓葬出土纺织品的应急保护修复工作。在此王亚蓉先生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江西赣州慈云寺塔、北京双塔庆寿寺出土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王亚蓉先生说:“纺织考古工作成就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每件文物根据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实践出真知,要手脑眼并用,文物虽然不会说话,但最好的老师就是文物。”

王亚蓉先生为我馆师生讲解

王亚蓉先生为我馆师生讲解

王亚蓉先生为我馆师生讲解

王亚蓉先生与贺阳老师探讨

05丨故宫文保科技部(医院)参观学习

年1月6日,在贾汀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得以去医院进行参观学习。医院配备了国内一流的文物“诊疗”设备,我馆师生先后在织绣文物修复室和古钟表修复室与各位专家老师进行交流学习。

织绣文物修复室内,陈杨科长为我们介绍了故宫目前正在修复的原状陈设类纺织品文物,并开展了故宫不同品类纺织品文物专题的讲座,通过对纺织品文物的近距离观察,以及与织绣文物修复室的专家老师们交流学习,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的认识。在古钟表修复室,在故宫博物院古钟表保护修复专家亓昊楠老师细致耐心的介绍下,同学们得以一睹古钟表的精湛工艺并获赠了王津老师和亓昊楠老师编著的《我在故宫修钟表·瑞士钟表》一书。通过此次的参观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文物修复是一项科学,严谨又专业的工作,各位专家老师的“匠人精神”也加深了同学们对文物保护修复的坚定信念。在参观中得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会择优选拔学生来故宫、社科院等相关文物单位实习,参与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工作。

陈杨科长为我馆师生讲解

陈杨科长为我馆师生做关于故宫不同品类纺织品文物专题的讲座

我馆师生与亓昊楠老师合影

我馆师生在故宫西华门合影

20级学生在故宫文保科技处部织绣组实习

课程小结

文物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历史和发展,是人类劳动的智慧结晶,保护好文物,让它们得以在更长久的岁月中大放异彩是我们文博人光荣的使命。对纺织品文物的修复保护和研究,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博物馆,从书本知识到与各位专家学者的面对面交流对话,让同学们对纺织品文物的认知更加充分,对纺织品文物的修复保护学习更加全面系统。文物保护人员应具备基本的知识储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多学科的应用学习和不断发展的思想理念,我馆师生一直在为此不断努力进步,在做好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的同时,不断传承、发展、创新其艺术文化价值,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壮大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努力。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年开始筹办,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等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族服饰素材库网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1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