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备

石狮市自动化改造调研,服装生产线如何开启

发布时间:2023/7/18 18:33:00   

“智造东南飞,即将入海西”,在石狮市人民政府、石狮市工业信息化和科技局发起的“石狮市智能化改造调研”行动中,我们从第一期调研的数家成衣制造企业的智能化改造进程中发现了这样的趋势。

作为本次调研执行单位,海西智能装备中心(以下简称“海西智能”)以其中三家成衣制造企业作为不同阶段智能化改造的典型,深入分析石狮市目前的智能化改造现状,思考智能化改造的未来之路。

以“泉、厦、漳”为代表的闽南金三角,在年的工业产值已与发达工业经济体非常相近。而单单是泉州一地,去年的工业产值就已超过北京,接近六千亿元,与广州仅差一步之遥。

石狮市作为大泉州的重要组成,有“中国服装之都”和“东方米兰”之誉。年该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增长4.5%,其中,纺织服装业完成产值亿元,占比45.4%。

为进一步推动石狮制造业更好地实现智能化改造落地,促进产业技术转型升级,石狮市人民政府和石狮市工业信息化和科技局开展了“石狮智造”功能与品质专项行动。作为此项行动的重要组成,海西智能负责对生产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调研。

简单来看,产线非标,产品价低,个性度高——这三点是制约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的三大瓶颈。

但既然是瓶颈,就是需要突破的。这也是我们以“智造东南飞,即将入海西”为主题调研的大背景。针对这三大困境,我们的调研也有“三大目标”,即“了解产线智能化的应用现状,企业在智能化改造上的阶段规划,以及需要政府及业界在改造过程中提供哪些帮助和支持”。

在石狮市人民政府、工信局的领导,以及锦尚人民政府的配合下,本次一期调研活动,海西智能调研小分队分别走访了位于石狮市的数家成衣制造企业,并从其中筛选出三家具有典型代表企业,按照智能化改造高、中、低的程度不同,将它们分成A企业、B企业,以及C企业。

下面,就从我们所要了解的目标,来分别看看这三家生产企业在突破智能化改造的瓶颈上是如何切入的。

A企业:CTOM,用柔性化满足个性化

A企业是本次走访企业中在智能化改造上认知程度最高的。目前,该企业已经基本完成全产业链的智能化覆盖,包括织布、印花、绣花,到数码打印,都已经实现柔性化生产,可以达成个性化定制。

事实上,从企业经营情况来看,公司在近年经历了较大的业务转折。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因为终端市场需求逐渐向个性化转变,同一品类的订单量越来越少,从最初的几十万件降到几万件,再到数千、数百件,而到了现在,几十件的订单也非常常见。

从大宗、同质化的批量订单,到少量、多元化的差异化订单,其实不仅仅是A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应该说是服装生产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但为什么A企业可以做到大单大做,而小单也可以承接?主要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柔性化生产。

柔性生产,是指以高度柔性的以计算机数控机床为主的制造设备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即使在汽车、3C、新能源等标准化产线作业下,柔性生产也是难题之一。而在服装生产,这类有更多非标工艺的产线形态下,柔性化更是智能化改造的重点突破口。

从A企业的这一尝试来看,确实是有非凡意义的,我们来看看它究竟是怎么做的。

在A企业看来,即使面临订单碎片化、需求多样化的现状,智能化产线反而更亟需搭建。而对于智能化场景的应用,不仅需要硬件设备,软件和网络端口也需同时建设。

在硬件使用上,已经上线了自动裁床、自动拉布、智能吊挂,以及到后段包装,基本完成智能化装备的配套;软件的应用上,搭建了海外订单管理系统和国内自动排单系统,包括APS和MES系统。此外,A企业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举措还表现在5G网络的搭建,截止目前,5G网络已铺设完毕,即将投入使用。

一家成衣制造商,能做衣服就可以了,最多买一些可以降本增效的智能化设备,为什么要搭建APS和MES系统?为什么还要铺设5G网络?

答案是:因为CTOM。

“CTOM”展开看是Customer(顾客)toManufacturer(定制),这个概念并非新晋,很早之前就已经被人提出。像英国的维珍集团,就是很著名的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企业。但在从前,因为生产力的局限,定制化只能满足很少一部分愿意支付额外溢价的小众和偏高收入人群。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升,“个性化需求”也从旧时的王谢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伴随着个性化的普及,“CTOM”的商业化模式应运而生。

不得不说,做“CTOM”的A企业,正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潮流才在智能工厂这件事上如此上心。对于小批量多样化的订单来说,必须提升产线各个环节的完工和转换效率,同时必须让每个生产环节都形成快速反应、智能调控、失误率低的闭环,才能保证全生产链的顺利完成和交付。

除了智能工厂的建设,目前该企业还搭建了跨境电商平台,国内电商平台也正在构思中。从全产线的自动化改造率来看,从海外下单,到国内排单,到智能化生产,再到后枕包装和仓储物流,除了仓储物流环节还有待完善,改造率已经实现70%以上。

B企业:招工难、贵助推机器换人,但目标不够明确

相较于A企业的多元改造,此次调研走访的B企业在智能化改造上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硬件设备。

B企业的生产规模比A企业小,日产能在件左右,主要订单来自于国内,产品订单偏向大宗。

在智能硬件的应用上,主要实现了自动拉布、自动裁床、贴袋/封袋,三个产线流程。因为产量不算高,吊挂设备目前尚未使用。接下来,B企业近期最想改造的产线是在后段的包装和装箱。

后段包装配备了12位产线人员,另外还有5位装箱人员。以该企业生产负责人给到的最低6万元/人/年折算,17位产线人员每年成本超过百万元。高企的人工成本是企业寄希望于机器换人的主要推动力,该负责人说:“希望能有在两年内可以回本的改造方案”。

而另一方面,之所以机器换人必须提上日程,与产线工人招聘困难的现状也密切相关。改开以来高等教育逐渐普及,80后年轻人逐渐向更具附加值的岗位求职。该负责人介绍说,目前产线工人很多都是70后,甚至是60后。在生产管理上,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年龄层,很少有年轻人。

但尽管有改造意向,改造目标上还是不够明确:“不知道从哪些地方下手。没有看到这方面比较成熟的案例和比较实用的东西。”

C企业:对智能化改造持保守观望态度

由于受疫情影响单量损失较严重,C企业目前处在半开工状态。在智能化改造上,除了上线半自动裁床,拉布、装袋、装箱等主要产线仍然依靠人工。

至于产线智能化改造程度低的原因,该企业负责人认为一方面与订单量减少、减产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智能化在解决个性化需求上还是不够人性化,比较僵硬。

在订单碎片化的问题上,C企业面临和A企业同样的问题。但与A企业通过柔性化积极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不同,C企业在智能化改造能否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上采取保守态度。

但在清晰可见的可替代人工,在较短期就能够见到成效的产线改造上,比如说后段包装,也是该企业在考虑的方向。

海西智造调研观察

此次一期走访的成衣制造企业,分别呈现了在面临成衣市场需求较大变革下,同时在遭受疫情的影响下,对智能化改造所秉持的三种态度。

对于A企业来说,尽管仍然面对非标准化的难题,但能积极主动的拥抱市场变化,自建营销团队,搭建智能化工厂,通过柔性化生产来应对消费者需求的转型升级。

B企业的改造态度处于中立,没有像A企业一样通过市场需求倒逼生产转型,而是根据单量决定是否进行设备改造。

在这三家企业中,最为保守的C企业,对于市场预期缺乏乐观,对智能化改造处于观望态度。

管中窥豹,从三家企业,可以窥见东南地区的传统制造业通过智能化改造转型升级的现状。像A企业一样的先行者已经找到了商业模式与智能化改造的最佳结合点,而像B企业一样的稳步推进者是未来改造的主力军。对于C企业来说,尽管改造意愿尚弱,但在逐渐兴起的浪潮下,或者紧随潮流,或者趋向湮没,但当下走得慢也并非在未来赶不上,关键还是找准定位,奋起直追。

用工荒、招人难、成本高、效率低、良率低……在人工生产面临诸多问题的当下,智能工厂、无人车间必将是工业4.0时代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终极目标。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中国东南,在台湾海峡西岸这片被称为“海西”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综合发展的区域里,我们在石狮开启了寻迹“智造”的步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3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