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设备 >> 服装设备资源 >> 医美人,花最多的钱,上最狠的当315专题
来源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陈平安
今年“15”晚会,医美行业再次被点名,从去年的玻尿酸致脑梗到今年的美容针剂乱象,究竟谁又中枪了?
有人为美貌费心费力,堪比做苦役、服劳役。而有人却投入2亿研发,成为千亿“医美茅”,毛利率高达94%。
对于参与其中的从业人员和资本来说,这是遍地机会的淘金地。但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条看似平坦的道路却充满未知的坑。
01去年有你,今年还有你日前,在全国瞩目的“15”晚会的第二个节目《“打脸”化妆品》中报道了大批“妆字号”的日用化妆品被大量注射到消费者的脸上的案例:
(图源:网络)
在年7月的武汉举办的美博会现场,一家名为海茂生物的参展企业表示,自家的产品葡聚多肽面部注射后,可抚平皱纹,让面部显得更加饱满、年轻。正说着,该公司的工作人员还在展会现场为顾客进行面部注射,
那么,这些针剂合格吗?根据去年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公告,整形美容所用到的注射材料属于必须严格控制第三类医疗器械,因为这类医疗器械通常具有较高风险,比如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体外震波碎石机等。
但根据葡聚多肽的备案信息,该产品仅仅属于化妆品,和可注射的第三类医疗器械的标准差了十万八千里。有专家表示,“妆”字号产品直接注射到面部,轻则过敏、红肿,重则毁容。
医美行业乱象不是第一次被点名,年,“15”晚会就曾报道医美培训乱象。
被晚会点名的柏美思医美学院、圣嘉丽禾等无资质的医美培训学校宣称6天就能速成一批学员,通过的学员还能拿到一个缺乏背书的“证书”。
缺乏规范培训的从业者就像劣质的产品,吃亏的是购买服务的消费者。
同年的晚会就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90后女孩与一个自称会注射玻尿酸的服装店店主达成交易,以元一针的价格,注射了6针玻尿酸。
玻尿酸属于前文提到的第三类医疗器械,如果操作不当,最轻的不良反应是填充部位出现淡蓝色印记或隆起,严重的话可能会引发血管栓塞。
最终酿成的悲剧是,由于服装店主并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操作失误导致女孩因中央动脉阻塞而左眼失明,大面积脑梗。
像这位女孩这样的案例绝不是个例,医美行业的“深坑”远不止这两种。根据中消协的投诉案例来看,几乎每个流程,都有等待你的坑。
比如在获客时,一些美容机构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消费,故意夸大效果,做起虚假广告。等到你准备进店消费时,却又在定价上想心思,不按规定公示或仅提供模糊价格。
有些读者这时候可能会说,要钱的不去不就行了。你错了,一些美容机构为了招徕顾客,往往会以免费体验为诱饵,吸引你进店消费。中消协的投诉中,有个案例就是消费者参加免费美容项目后,禁不住工作人员的诱导,还是购买了服务,首次消费就花了近10万元。
部分美容机构为了诱导消费,即使你目前暂时没有消费能力,也会“贴心”的为你提供分期付款的美容贷款。
这样的乱象屡禁不止,年到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医美投诉从48件增长到72件,5年间投诉量增长近14倍。而在年,单单江苏省消保委收到的关于医美消费投诉就共计件,全年关于医美消费的舆情信息条。
02巨大的需求,蛮荒的市场医美行业存在相当明显的供需矛盾。
从需求端来说,医美消费步入“全龄化”时代,人们很乐意去为了“变美”而消费,甚至为其付出不菲的金额。
相关资料显示,年轻医美项目,每次诊疗的平均费用约为元;整形手术项目中,每次诊疗的平均费用为元。
据了解,年,消费规模占比最大的项目是紧致抗衰、除皱瘦脸、玻尿酸,在整体市场中占比分别为14.55%、11.7%、9.5%。
行业现状正好与这一产业链的从业者“对口”,以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华熙生物和中游的整形机构艺星整形为例:
年华熙生物营业收入6.59亿元,同比增长28.5%;净利润9.7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连续五年营收净利双位数增长。
艺星整形招股书显示,年到年三年间,公司营收从4.05亿元涨到了10.7亿元,净利润从.1万元暴涨到了1.14亿元。
堪比茅台的赚钱能力,也吸引着大量的企业入局。据天眼查数据,仅年一年,全国就新增万家医美相关的注册企业,增速高达50.9%。
但问题在于,医美是一个准入门槛很高的行业。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来看,无论是玻尿酸等医美产品,还是光电医疗设备,都存在极高的技术和资质壁垒。
而中游的医美机构则需要足够的专业医疗人员去支撑服务质量,经营需要同取得经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且要有明确的医疗美容诊疗服务范围、符合医疗机构标准、有执业资格且具有一定工作年限的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
强需求和高门槛决定了当下行业无法为消费者提供足够的专业人才。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年我国合计符合医美行业规范的专业医疗从业人员仅2,00人。
(图源:网络)
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投机从业者们走上了非法从事医疗美容服务的道路。根据《中国医美行业年度洞悉报告》,截止至年,没有资格非法从事医疗美容服务的机构是正规机构的6倍以上。
这些企业一面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吸引用户,一面以次充好谋求利润最大化。
“医美行业此前野蛮生长,非常混乱。”华西证券投资顾问曹雪峰表示。
这次·15晚会曝光的海茂生物、依圣姿、旭日美业等企业就是典型的案例。一些成本00元左右,不能用作注射产品的美容针剂却被堂而皇之的以元的价格注射到消费者的脸上。
根据晚会曝光,海茂生物工作人员直言:“价格起码乘以10,像成本价元的,最低价是2元一组到0元不等。”
被爆出的不过冰山一角,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近1.4万余家医美相关企业。从事医美相关的业务企业中,.25%的相关企业曾出现法律诉讼,8.51%的相关企业曾出现经营异常,.85%的相关企业曾出现行政处罚。
巨大的需求,蛮荒的市场,消费者的权益谁来保障?
0写在最后年年15,年年有医美。伯虎财经认为,医美行业如果想要扭转现状,做到良币驱逐劣币,应该做好供给端的完善:
一是加快建立完善、规范的医美专业培训体系,培养一批合格的行业人才。
二是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合规水平。
好消息是,过去两年,主管部门正在主动出击,行业相关的指导标准、评价体系相继出炉,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去年1月,《中国医疗美容标准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发布,内容涉及行业管理标准、行业技术标准、教育培训标准、行业基础标准等4个方面。
去年三月,中整协公示第一批合规产品“扫码验真”试点机构名单,为消费者更好的前别真伪提供依据。
同月,国家药监局调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将“水光针”正式纳入III类医疗器械,加强管控。
去年五月,正式实施国务院新修改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而在平台端,包括阿里旗下的天猫医美、美团和小红书均发起了相关治理行动,通过清理违规信息及商品等手段维护消费者权益。
当然了,消费者自身也要提升对于医美的认知,医美不是简单的消费行为,事关生命健康,消费之前应该多做做功课,尽量在全面了解风险之后,选择正规的机构去消费。
参考来源:
1、德勤:中国医美行业洞察报告
2、北京商报:“妆字号”打进皮肤,央视曝光不可注射的美容针,医美乱象不休
、动脉网:医美再次被15晚会曝光,注射类医美如何规范?
4、每日经济新闻:·15晚会再曝医美乱象:妆字号产品被用作美容针剂进行注射多家涉事企业成立时间不长
*文章封面首图及配图,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若版权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本平台将立即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