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设备 >> 服装设备优势 >> 小村里的奋斗者,白手起家叩开世界500
“很庆幸当时勇敢创业了,不然我这辈子可能也就在村子里随便过过小日子了,更不会看到村外的大风景。”
这句话出自一位企业家之口,一位仅有初中毕业文化的小村私营企业主。
4月18日,当记者走进昆山市华美印刷厂生产车间时,轰隆隆的机器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正在一头头“铁牛”前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一沓沓原纸经过印刷、模切等生产线,最终出印成型为口罩包装盒,将被运往江阴、常州等地,为那里的口罩生产企业提供保供支持。
受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作为防止口罩受污染的“金钟罩”,口罩包装盒需求激增,特别是在今年二三月份需求量尤其大。有能满足大印量需求的机器,员工又都在本地可随时上班开工,华美印刷成为周边口罩生产企业主动找上门的“重要合作伙伴”。
杨飞勇(右一)向记者介绍新工艺从2月18日新机器首次开机至今,华美印刷已经完成了多万个口罩盒的印制,后续为了助力口罩生产企业大量的产品出口,预计接下来光一个月的印量就将达到万个左右。“去年底才从德国购置的对开海德堡胶印机,原本是为了提档升级原来的产品类型和扩大工厂印量产能,没想到这时候竟还派上了大用场。”昆山市华美印刷厂总经理杨飞勇乐呵呵地说。
年少苦打磨创业梦
“初中毕业后,你在做什么?”
“那几年我跟着父亲烧土窑、开水泥船,做了不少苦力活。”
盘窑、制泥瓦、加工……杨飞勇说,地处昆山锦溪镇的朱浜村一直有烧窑的历史,村上的家家户户都曾靠烧窑为生。“烧窑的活又苦又累,要是赶上炎热的夏天,那滋味可不好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全国最早对外开放商埠的城市,与昆山仅有咫尺之遥的上海,商业经济已经非常发达,码头货物运输交易也十分繁忙。为了看一看村子外的大世界,杨飞勇主动向父亲提出揽下家里水泥船“船夫”的活儿,由自己每周开船将窑砖运往上海。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水乡娃”来说,开船或许是“天赐的技能”,没几天,在父亲的指导下,杨飞勇就基本掌握了开船技巧。为了拿到正规的机动船“驾驶证”,他后来还到昆山市参加了专门的学习考试。
年初,国务院在一个批转的报告中提出,“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政策一出,几年间全国“个体工商户”似大潮奔涌。
杨飞勇的家庭也赶了趟潮。“年,也就是我刚满18岁的那年,父亲在家里开了一间五金小作坊,主要为村子周边一些电器厂配套加工螺丝螺帽等小配件,我就帮着打打下手。”也算是开了个小厂,但业务还局限在村子周边不远,年轻气盛的杨飞勇对此并不满足,“既然是做五金配件的,那汽车制造厂对配件的需求量一定很大,说不定能带来一些新业务。”如是想着,他决定只身前往镇江、无锡等地“谈生意”。带着几包样品坐船到镇上,再从镇上乘车去昆山,中途再倒几次车……连日的奔波并没有改变被泼冷水的现实。
虽然生意没做成,但杨飞勇说,这是自己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闯市场”,也因此萌生了日后奋斗创业的“梦想”。
小村企做出大生意
一步一脚印,小企业也能做出响亮的品牌。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日渐活跃,朱浜村也开始有了做印刷的传统。在此后几年的鼎盛时期,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村有多达五六十位老板的印刷生意都做得红红火火,朱浜村在当时也一度得名“印刷村”。
受村上印企群体的影响,年,杨飞勇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型印刷厂,正式创办昆山市华美印刷厂。从主要承接来自上海的信封信纸、财会凭证等印刷物件小订单起步,打拼属于自己的天下。年,在农保政策的鼓励下,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购置了村上的3亩土地用于新建车间;年,在华美印刷厂现址又购入了9亩土地建设平方米的新厂房,年,他将现址厂房扩建到了0平方米。
“做生意就要时时刻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