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设备 >> 服装设备优势 >> 2021年武汉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年武汉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一、地域发展状况
1.1地理和人口发展状况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唯一的副省级城市。武汉市位于东经°41′-°05′,北纬29°58′-31°22’,北接河南、西安,西接重庆,南接湖南、江西,东接安徽。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境内河流纵横,湖港交织,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城区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全境水域面积.6平方公里,覆盖率26.10%,人均占有地表水11.4万平方米,居世界大城市之首。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武汉活动积温在℃~℃之间,年无霜期达天。
武汉市武汉全境面积.41平方公里,为湖北省面积的4.6%;市域周长.28公里,7个中心城区面积平方公里,建成区建成区面积.61平方公里。公园绿地面积.8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0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09%。森林覆盖率27.31%。
截止至年10月19日,武汉市常住人口达.77万人。年湖北省武汉市生产总值(GDP)为.06亿元,比上年减少4.7%。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得知,年武汉市常住人口达到.65万人,比年增加.11万人,增长25.97%。这十年,武汉市人口突破千万,平均每年增长2.34%。全市共有家庭户.25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2.47人,比年的3.17人、年的2.78人分别减少0.70人、0.31人,家庭户规模持续减少。全市集体户人口为.7万人。
从人口流动看,全市流入人口总量由年的.84万人增加到.54万人,增长48.97%,其中,省内流入武汉市.45万人,占比68.29%;省外流入.09万人,占比31.71%。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武汉统计局
武汉全市15个区(含功能区)中,常住人口超过万人的区有3个:黄陂区、武昌区、洪山区;在50万人至万人之间的区有9个: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新洲区和东湖高新区;少于50万人的区有3个:武汉经济开发区、东湖风景区和青山区。其中,常住人口居前四位的区合计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为40.14%。
1.2经济概况
1.2.1综合增长与结构
根据武汉市生产总值统计结果,年湖北省武汉市生产总值(GDP)为.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下降4.7%,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5.8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亿元,下降3.8%,收窄3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7亿元,下降7.3%,收窄38.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41亿元,下降3.1%,收窄34.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2.3︰36.9︰60.8调整为2.6︰35.6︰61.8。
图年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武汉统计局、同花顺iFinD
1.2.2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94亿元,比上年下降3.7%。粮食总面积降到年为千公顷,较上年增加0.95千公顷,同比增加0.7%;粮食总产量较上年增加1.0万吨,同比增加1.1%。
主要农产品中,粮食产量89.60万吨,增长1.1%;禽蛋产量10.47万吨,增长12.3%;牛奶产量1.39万吨,增长32.9%;蔬菜产量.52万吨,下降0.3%;水产品产量42.67万吨,下降3.4%;生猪出栏.94万头,下降32.4%。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增长8.1%。涉农电商交易额.8亿元。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武汉统计局
家禽、禽蛋生产稳步提升。全市家禽出栏量由年的.04万只,增加到年的8.5万只,年均增长1.7%。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栏量大幅下降至.29万只,同比下降15.7%。禽蛋产量到为10.47万吨。
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由年的52.46万吨,下降到年的42.67万吨,年均下降4.0%。其中:淡水捕捞产量由年的2.80万吨,下降到年的0.89万吨,年均下降20.5%。淡水养殖产量由年的49.66万吨,下降到年的39.62万吨,年均下降4.4%;淡水养殖面积由年的43.07千公顷,下降到年的39.22千公顷,年均下降1.9%。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武汉统计局
据市园林和林业局年武汉市绿化状况公报显示,年全市新增绿地.25公顷,新建各类公园个(含口袋公园个),建设林荫道公里、绿道.81公里。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07%,绿地率37.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04平方米。森林面积达到.2万亩;森林覆盖率14.69%(动态监测值,不含中心城区),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1.2.3工业和建筑业
年,武汉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6.9%,比一季度收窄32.8个百分点。其中12月当月增长12.1%,连续6个月保持正增长并创年内新高。全年工业增加值5.48亿元,比上年下降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6.9%。
从行业看,重点行业继续回暖。年,全市12大重点工业行业增加值增速与一季度相比“11快1缓”。其中烟草制品业增长6.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4%,医药制造业增长1.4%,增速分别高于全市规上工业13.1、9.3和8.3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分别下降4.1%、6.2%,降幅均小于全市规上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11.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增长4.7%和0.8%,增速分别高规上工业增加值11.6和7.7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23亿元,增长10.3%;每百元营业收入中成本81.77元,较上年下降0.26元。
图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武汉统计局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8亿元,比上年增长0.1%。全年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9亿元,继续保持万亿以上,增长2.1%。
1.2.4交通、通信和邮电
交通运输社会物流总额4.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全年完成货运量.84万吨,下降5.8%;货物周转量.54亿吨公里,增长3.9%。全市民用航空航线条,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线16条,国内航线条。中欧(武汉)国际班列到达国家12个,比上年增加1个;到达城市21个,比上年增加2个。
图年武汉市货物运输量和周转量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武汉统计局
全年旅客运输量.08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94亿人公里。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55万辆,比上年增加28.42万辆。年末轨道交通线路长公里,比上年增长5.7%。地铁运营总里程公里,增长6.2%。轨道交通客运量.1万人次,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52.0%。
邮电通信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2亿元,比上年下降6.4%。邮政业完成快递业务量11.0亿件,下降2.7%;快递业务收入.2亿元,下降4.1%。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71亿元,增长21.4%。电信业务收入.15亿元,增长0.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7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54部/百人。互联网用户.5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4.3%。固定电话用户.45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14.12部/百人。
1.2.5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在校研究生16.48万人,比上年增长10.3%;本专科在校生.72万人,增长6.0%;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8.04万人,增长0.9%;普通中学在校生36.34万人,增长5.7%;小学在校生65.45万人,增长5.0%;幼儿园在校生35.73万人。
全年武汉地区科技研究机构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1人。全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项,比上年下降5.0%;技术合同成交额.30亿元,增长12.0%。
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10亿元,比上年下降0.2%,占GDP比重25.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全年专利申请量件,授权量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1.9%和50.1%;发明专利申请量件,授权量件,增长4.3%和24.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1.87件。国际PCT专利申请量件。
图武汉市各区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各类受教育程度人数
单位:人/10万人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武汉统计局
1.2.6历史、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共有市直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70万册,接待读者万人次;线上开展活动场,线上接待读者万人次。市直博物馆10个,接待观众.91万人次,线上接待观众1亿人次。市直群众艺术馆1个,演出92场次;艺术表演团体8个,新排上演剧目13台,获国家奖7个。
年末共有卫生事业机构个,床位9.3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1.52万人,增长0.9%;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19万人,护师、护士5.73万人。医院66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1个,妇幼保健院所1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个。公民无偿献血17.4万人。人均期望寿命80.57岁。
年末共有体育场馆个,体育场地面积.81万平方米,等级运动员发展人数人,优秀运动员72人。全年共举办姚基金篮球慈善赛、全国花样游泳锦标赛、全国风筝邀请赛、武汉水上马拉松等9项国家级大型赛事活动。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23.94亿元。
1.2.7资源禀赋:水资源、能源、城市化等
武汉市全市国土面积.1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万亩。全年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1.32万吨,其中家庭用量3.16万吨;天然气供气总量24.94亿立方米,其中家庭用量7.97亿立方米。
全年用水总量为33.86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量13.01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11.89亿立方米。劣Ⅴ类湖泊数量由上年30个下降至6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8.1%。全市排水管道长度22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5万吨/日。
全年用电量.79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7.6%。其中,全行业用电.33亿千瓦时,下降7.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46亿千瓦时,下降8.5%。
在城市化方面,武汉市全年完成海绵城市建设56.9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39.8%。全市拥有路灯盏,增长11.4%。新建成微循环道路条。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45公顷,比上年增长2.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0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1%。全年新增绿地.25万平方米,新建绿道.81公里,新建公园12个。公园总数个,总游人量万人次。全年公众食品安全满意率85.1%,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药品抽样检测合格率99.7%。全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人,下降18.3%。
武汉市环境方面,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1.8万吨,比上年下降2.7%;二氧化硫排放量5.48万吨,下降15.0%;氨氮排放量1.43万吨,下降2.9%;氮氧化物排放量8.74万吨,下降13.9%。全年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值37微克/立方米,下降17.8%。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比上年增加64天,空气质量优良率84.4%。全年水质优良(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90.9%。
二、产业和区域发展模式和技术发展
2.1武汉市产业结构
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为.06亿元,相比年增长了14.44亿元;人均GDP为元/人,相比年减少了18元/人。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武汉统计局、同花顺iFinD
图湖北省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叠状图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武汉统计局、同花顺iFinD
2.1.1武汉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年,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下降11.8%,比一季度收窄69.8个百分点。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5.2%;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0.2%,其中工业投资下降20.4%;第三产业投资下降8.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6.7%。民间投资下降18.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7.0%。
分领域看,年,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下降20.4%、16.7%、6.4%,降幅分别比一季度收窄68.0、67.4、69.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下降18.8%,比一季度收窄65.8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为47.0%。
图-年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武汉统计局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6.4%。其中,住宅投资下降10.3%,办公楼投资增长19.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11.3%。全市房屋施工面积.8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8%。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79万平方米,增长6.9%。全年房屋竣工面积.86万平方米,增长11.5%。
全年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分别完成0.97万户、1.73万户。保障性住房投资.87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2.21万套,筹集租赁房6.93万套。
图武汉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值)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武汉统计局、同花顺iFinD
2.2.1武汉金融交易所和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图-年武汉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武汉统计局
武汉市年末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35.89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住户存款.54亿元,增长15.1%;非金融企业存款17.64亿元,增长10.6%。年末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36.97亿元,增长14.8%。其中,消费贷款9.75亿元,增长10.5%。中小微企业本外币贷款83.79亿元,增长16.6%。
年末总部设在武汉的金融机构31家。在汉设立或筹建后台服务中心的金融机构33家。上市公司83家,其中境外上市公司20家,境内上市公司63家。
武汉市有金融资产交易所、武汉航运交易所、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
(1)武汉金融资产交易所
自成立以来,着力产品开发,重视客户关系价值管理,目前既有的产品,诸如委托债权投资、不良资产业务、金融国资、商业汇票、应收账款、信托受益权、票据收益权、融资租赁收益权、信用证收益权、银团贷款等;同时在新的交易结构和交易模式创新上,开发了交易商模式等创新模式旨在巩固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扩大业务合作空间。
(2)武汉航运交易所
主要功能有:为航运企业提供航运、物流信息,助力企业打好“信息仗”,还将集中海关、商检、边检等相关业务部门,提供货物通关、海事海商服务和结算业务,为航运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武汉航运交易所运行后,还准备编制发布长江航运指数,开展金融、人才交流等服务。
(3)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
是经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依法设立,为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提供场所、设施、发布信息、组织交易等服务,履行产权交易鉴证职能;提供信息咨询、交易策划、产权经纪、培训辅导、委托管理、投融资等相关配套服务,履行相关职责的非营利性公司制企业法人。
(4)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
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核准,由湖北省联合交易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留学生创业园管理中心、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出资成立,是集知识产权交易、投融资、专利运营于一体的专业化综合服务平台。
2.2区域发展和定位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制造业城市,涵盖38个工业行业门类,其中,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4个行业产值过千亿。建筑业总产值、“四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均突破万亿。
从产业空间布局来看,武汉市各区形成特色产业。以五大产业基地为例,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分布在全市不同方向,在东部的东湖高新区,布局了国家存储器基地;在西部临空港经开区,布局了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在北部的新洲区;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在西南部的武汉开发区。大健康产业基地则主要分布在东湖高新区、江夏区等区。
在产业体系建设中,目前,武汉市正在加速完善“”产业体系,打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巩固提升装备制造、钢材及深加工、食品烟草、能源、家电、石化、纺织服装、建材等8个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商业航天、氢能、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5个新兴前沿产业;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工程设计、大数据、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等一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在武汉市产业发展重点中,数字经济被列为突破性发展产业。按照新出台有关方案,计划力争用3年时间建成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按照方案,武汉市大力促进ABCD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兴业态发展。据悉,武汉市正在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今年将新建5G基站5万个以上,实现5G网络武汉市城区室外全覆盖。
三、企业发展情况
3.1上市公司名录
截止年,武汉市一共有63家上市公司,其中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能源方面的上市公司数量的市值上占有一定的优势。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
由下图可知,武汉市上市企业数量明显集中在信息技术产业,体现了城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力强,产业结构优势明显。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Wind
由上图可知,武汉市上市企业数量相较于其他的一二线城市来说较少,说明武汉市资本活力有待加强,上市企业数量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2主要上市公司
1、良品铺子
良品铺子,创立于年,总部设在湖北武汉,专注于从全球30个国家、地区优选好原料,为消费者提供高端零食。
目前,集团已形成覆盖肉类零食、坚果炒货、糖果糕点、果干果脯、素食山珍等多个品类、0余种的产品组合,有效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在不同场景下的多元化休闲食品需求,连续6年高端零食市场终端销售额全国领先。
良品铺子也是国内休闲零食行业,拥有线上线下结构均衡、且高度融合的全渠道销售网络。目前,线下开设了家门店。线上细分运营99个子渠道入口。年2月24日,良品铺子在A股主板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也是A股历史上首家“云上市”的企业。
2、马应龙
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H)创始于公元1年,历经多年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如今已成长为一家专业化医药类上市公司。马应龙是经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年,马应龙八宝古方及眼药制作技艺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马应龙荣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长江质量奖”。
3、中百集团
中百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中百集团;股票代码:)是以连锁超市为主的商业上市公司。
集团旗下中百仓储、中百超市、中百百货、中百工贸电器、中百罗森便利店、中百商网等商业品牌日益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以其丰富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为消费者创造全新的购物体验。根据全国连锁经营排序,集团连续多年进入全国连锁经营30强。
4、华中数控
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年,注册资本1.亿元,是首批国家级创新企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智能制造分会副理事长单位。
华中数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装置形成了高、中、低三个档次的系列产品,公司在前期技术积累基础上,整合国家重大专项3个课题的研发任务,瞄准国外高档数控系统的最高水平,研制了华中8型系列高档数控系统新产品,已有数千台套与列入国家重大专项的高档数控机床配套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伺服驱动和主轴驱动装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制的5轴联动高档数控系统已有数百台在汽车、能源、航空等领域成功应用。
5、长飞光纤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飞公司”,股票代码:.SH、.HK)是全球领先的光纤预制棒、光纤和光缆供应商。
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通信行业广泛采用的各种标准规格的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基于客户需求的各类特种光纤、光缆,以及射频同轴电缆、配件等产品,公司拥有完备的集成系统、工程设计服务与解决方案,为世界通信行业及其他行业(包括公用事业、运输、石油化工、医疗等)提供各种光纤光缆产品及综合解决方案,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四、未来展望
4.1宏观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如下: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考虑国内外发展大势、现代城市发展趋势、同类城市竞争态势和武汉发展比较优势,武汉市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加快建成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化大武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武汉贡献。
4.2细化发展目标和措施
4.2.1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在未来的发展中,武汉市要畅通科技创新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破局的“最先一公里”,强化原始创新和产业创新,瞄准世界前沿,努力创建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提升创新策源功能。
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高效协同,大力发展“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让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加速走向生产线,成为现实生产力;用好人才第一资源,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快推动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计划、“学子留汉”、助企引才、技能人才培育等工程,营造热带雨林式最优创新生态,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4.2.2实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产业新体系
武汉市未来发展中要着重突出自身的原有产业的优势,推进支柱产业壮大工程,做大做强“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促进钢铁、石化等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支柱产业支撑力。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力;提升研发设计、商务会展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能级,增强现代服务业带动力;把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积极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武汉。
4.2.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决担当“一主引领”新使命
在未来五年的发展计划中,武汉市要围绕“一城、一圈、一群、一带”建设,强化武汉“一主引领”龙头作用,引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一城”就是要做大做强武汉自身,以两江四岸为核心,加快建设光谷副城、车谷副城、临空经济区副城、长江新区副城,加快构建“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圈”就是要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带动武汉城市圈升级发展,推进基础设施联通、产业协作发展、区域市场一体、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治,实现与“宜荆荆恩”“襄十随神”同频共振,共同支撑湖北“建成支点”;
“一群、一带”就是要强化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地位,加强与长沙、合肥、南昌等兄弟城市协同合作,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4.2.4实施交通支撑战略,致力打造“九州通衢”新枢纽
武汉市的交通系统十分发达,但要更进一步完善。
市外交通要通达全球,增开国际航线,扩大中欧(武汉)班列辐射范围,大力发展水水相连、水铁联运、江海直达;
市内交通要畅通全域,加快轨道交通、过江桥隧、进出城快速路网建设,织密微循环路网,推进公交、轨交一卡通用、公共交通零距离换乘;
综合枢纽要提升功能,加快推进“超米字型”高铁枢纽网建设,实施天河机场扩容工程,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尽快形成武汉城市圈1小时通勤、长江中游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综合交通网。
4.2.5要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精心绘就美丽武汉新画卷
武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一城秀水半城山,生态禀赋优越、人文底蕴深厚,大江大湖大城的格局和气魄世界少有。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高水平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构建多层分级、贯通三镇的城市“风道”,江湖相济、湖网相连的城市“水道”,蓝绿交织、清新富氧的城市“绿道”,打造公园城市、湿地花城;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既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又挖掘金山银山“价值”,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滨水生态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