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设备 >> 服装设备市场 >> 浙江东方以大资管为核心发挥协同效应,做强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建投证券,马鲲鹏,赵然)
1转型金控,持续做强做优做大
1.1回望过去,商贸起家,转型金控再启航
1.1.1背靠国资商贸起家,数次把握改革机遇
年,公司前身“浙江省针棉织品进出口公司”成立,年更名为“浙江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浙江东方的第一股东是浙江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持股比例达48.52%,截至年三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股东还有浙盐集团、中央汇金等大型国企。在公司成立的三十余年以来,背靠国资,不断把握国企改革的发展机遇,依托市场机制,数次完成业务、战略上的转变,不断焕发新活力。
早期商贸、房地产“双轮驱动”。公司在年上市初期主要业务涉及纺织品、服装的生产与出口,以及原辅料、机器设备的进口业务;在年修改章程,主营业务加入“房地产开发经营”,此后实行商贸和房地产双轮驱动,两者合计贡献公司营收超80%。从年金融危机恢复后,-年,净利润稳定高速增长,归母扣非净利润于年达到高点1.74亿。但在年以后,归母扣非净利润持续下滑,至年首次亏损万元。公司主业显现疲软之态,贡献公司收入三分之二以上的商贸流通板块营收自年91.81亿持续回落,至年仅收入52.22亿,降幅高达40%。;房地产业务在小幅增长后也根据公司自身战略转而进入去库存业务收缩周期。
积极布局类金融领域,“一体两翼”战略确立金融重要地位。年,制定了《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向“一体两翼”转型,打造集商贸流通、房地产开发和类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商业集团。在年通过股权收购、团队引进和平台重组等方式,完成了以资产管理、融资租赁和产融投资为核心业务单元和以期货经纪、股权管理、证券投资等股权型投资为外围支撑的类金融板块架构。其中核心三大板块为国金租赁、产融投资、国贸东方资产管理。融资租赁板块营收也由年的.42万元大幅增长至年.33万元。
1.1.2重组加注优质金融资产,转型打造金控平台
公司自年提出“一体两翼”战略以来,通过投资设立、参股控股开始积极布局金融板块,到年融资租赁板块营收已经达到.33万元。而在年,公司提出了新的产业定位,“1+1+X”发展战略,即坚持商贸与类金融两翼发展,走产融结合的道路。商贸流通板块以跨境电商平台建设为抓手,引导出口企业向高附加值为特点的品牌、设计、营销等环节延伸产业链;类金融板块以“互联网+资管”为抓手,通过引进团队、嫁接平台,积极发展金融创新和增值服务。并在年启动资产重组项目,正是通过此次资产重组项目,公司极大扩展了金控版图,成为浙江省第一家国有上市金控平台。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年10月9日,公司正式启动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旨在通过资产注入,推进金融资产整合,将浙江东方打造成为浙江省第一家以金融为主的综合性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方案几经调整,克服了重组范围政策变化和募集资金用途变化以及狮丹努上市不合并报表影响和重大历史遗留风险资产处置等诸多困难,年12月28日,重组方案获证监会无条件通过。年6月,“”项目顺利收官并募集配套资金12个亿增资信托与保险。
重组完成后,浙江东方在原有融资租赁、私募基金管理业务基础上,获得了信托、期货、保险三块极有价值的金融牌照,此后又收购了般若财富,进一步完善了金融产业布局,一跃成为A股资本市场上极为稀缺的国有上市金控集团。
公司持续在金融和类金融领域进行投入,有序推进金控平台的建设。年直接投资的华安证券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并对子公司国金租赁进行增资,资本金达到万美元;年对旗下浙金信托、大地期货、中韩人寿和般若资产进行注资,注册资本分别提升至17亿、1亿、10亿和1亿,年对国金租赁增资至万美元,提升资本实力,年、年分别对大地期货增资,后经年资本公积金转增,目前大地期货注册资本已至9.98亿元。金融板块已经成为公司收入的重要力量,年至年,金融及类金融板块营收分别为20.93亿、45.08亿、68.03亿与.3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0.35%,年在主业营收占比以达到88%。
1.2展望未来,围绕“大资管”,打造一流上市金控平台
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浙江东方也发布了未来发展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力争实现打造以“大资管”为核心,具有综合金融聚合力、投资管理创新力的一流国有上市金控公司。通过持牌金控、生态金融、业务引领、能力聚合四大整体战略着力打造金控平台;加强组织管控和资源协同以发挥范围经济的优势,整合各业务资源,打造协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金控平台。
“十四五”期间,浙江东方提出分三步的整体目标:近期目标:-年,完善牌照布局,做实金控;中期目标:年-年,持续做大规模,形成一定特色,完成持牌;远期目标:年后,发挥持牌优势,做好生态,发挥协同作用。
1.2.1持牌金控战略:持续拓展版图,努力实现持牌经营
公司目前已经拥有信托、期货、保险、融资租赁等金融牌照。而在“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扩大公司整体金融版图,计划在“十四五”期间通过引战增资提升资本金水平、鼓励旗下金融机构开设与自身业务相关的牌照公司,获得门类更为齐全的金融牌照。
银行和证券牌照。公司此前已经战略投资了广发银行与华安证券,但是持股比例仍较低,分别为0.08%与1.93%,在“十四五”期间可能会另行收购以完成对这两块牌照的布局;金控牌照。根据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应当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1)实质控制的金融机构中含商业银行的,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不少于亿元,或除银行外金融机构总资产不少于亿元;2)实质控制的金融机构不含商业银行的,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不少于亿元。目前公司总资产(21H1)为.18亿元,需在今后进行引战增资,继续扩大公司资本金规模。
1.2.2生态金融战略:围绕长三角区域和“大资管”核心的综合金融生态
在区域生态方面,以浙江为核心,依托长三角地区服务区域经济。发挥地方金控的地域特色,着力于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并实现产业板块的重点布局。把握“共同富裕”政策下财富增长的发展机遇,提高创新金融服务能力,围绕高净值客户和中产阶级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抓住高净值客户,近年浙金信托家族信托业务快速发展,目前家族信托管理资产规模达亿元。在共同富裕背景下财富管理业务或将继续迎来增长。
在综合金融生态方面,策应国省战略,提升综合资管能力,重点布局碳中和、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医疗健康和科创投资等领域;以财富管理与协同机制为基础,根据金控平台建设进程,逐步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1.2.3业务引领战略:做强做优做大主业,聚焦牌照经营和发挥投资平台作用
金融牌照经营层面,提升牌照专业能力,完善金融生态布局。快速提升金融牌照业务能力,在细分市场形成竞争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围绕现有能力禀赋,探索布局战略性金融牌照资源,形成牌照发展生态,成为金控集团稳定的核心利润基础和规模贡献点。投资管理平台层面,搭建和完善投资架构,引入市场化团队,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以东方产融为核心的投资平台,形成前瞻式的战略和规划布局,打造成为金控集团稳定的核心利润和规模贡献点。
1.2.4能力聚合战略:围绕金控平台建设组织管控和资源协同两大中心
未来公司将打造两大管理中心、提升六大能力,成为管理模式成熟、高效发挥资源协同能力的国有上市金控集团。1)通过组织管控中心实行子公司差异化管控模式;2)通过资源协同中心促进业务板块之间的深度合作,发挥金控集团的协同优势;3)通过统一战略体系、深化资本运作、创新市场化机制、强化数字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打造品牌文化六大能力提升。作为业内首家与恒生电子合作的金控公司,浙江东方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数字东方”建设目标,通过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持续打造协同数字化、风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提升数字化能力建设。(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聚焦金融主业,完善牌照布局
2.1多轮驱动,金融板块协同效应渐显
自年公司完成资产重组后,公司在金融板块的主要业务由融资租赁、私募基金拓展至信托、期货、寿险、资管、财富管理、融资租赁等多行业,形成多业务协同发展的格局。
近五年金融板块的营收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金融板块营收20.93亿元,至年营收.3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超88%;而在公司总营收的占比也由年的21.33%增长至88.26%,超越商贸业务成为贡献公司营收的第一大支柱。
2.1.1信托业务:浙金信托
(1)行业趋势:“两压一降”严监管继续推进,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资管新规”与“两压一降”严监管化解行业风险,业务结构变化使信托行业下行趋势企稳。我国信托业自年《信托法》颁布实施后正式步入主营信托业务的规范发展阶段以来,经历了-年间的高速发展。随着信托行业风险资产的积累以及不良率的攀升,为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从17年以来,监管着手治理信托行业乱象,持续出台相关监管文件与政策,要求信托公司压降通道业务和融资类信托业务,取得显著成效。信托行业自年开始进入了一个负增长的下行发展周期,信托资产总规模连续三年下降,年末同比小幅回升0.29%,增幅虽然不大,却是信托业自年步入下行期以来的首年度止跌回升。数据表明,行业下行态势已经企稳,业务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
监管针对融资类信托规模扩张、资金池模式以及违规通道业务等行业隐患进行整治,效果显著。融资类信托规模占比迅速增长,年达到高点26.99%,年回落到17.43%。信托贷款投向的融资主体大多是无法从银行渠道获得资金,被迫承担高融资成本的主体,信用风险较高;若融资类信托规模过大,会加剧行业金融风险。资金池模式也是监管防范的重点,为兑付资金、掩盖不良资产,部分信托公司通过高收益吸收资金建造资金池,使风险持续上行,引发违约事件。因此,监管层陆续限制非标投资金额及集中度,整治非标资金池业务。过去,部分信托公司违规开展通道类业务,违将资金投向房地产项目、地方政府和“两高一剩”等限制领域,各类金融机构借助信托通道开展监管套利、规避政策限制开展融资类业务,与监管目标相悖。因此,监管要求压缩信托通道业务、融资业务,并多次表示将继续巩固严监管态势。年到年监管继续加码,信托公司传统通道业务和融资类业务资产规模持续萎缩,连带信托行业进入持续三年的下行阶段;直至年末,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余额20.55万亿元,同比增长0.29%,实现了从年的首次止跌。
信托行业下行态势已经显示企稳,业务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首先,信托来源发生实质变化,持续呈现“一降两升”趋势,即单一资金信托规模和占比大幅下降,集合资金信托规模和占比稳定提升,而管理财产信托规模和占比则大幅上升。本轮调整以来,集合资金信托成为主导力量,占比51.53%,单一资金信托则由第一降至末尾,占比21.49%,表明信托业按监管要求“去通道”已取得实质效果。其次,信托功能发生重大变化,主动管理信托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事务管理类信托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其中主动管理信托中的融资类信托加速下降,投资类信托则持续上升,已成为主动管理信托最主要的产品形式。最后,信托投向发生较大变化,表现出“一稳、一升、三降”的变化趋势。“一稳”是资金信托投向工商企业的占比保持相对平稳,在所有投向中占比最高,持续发挥信托业对实体经济的直接支持作用;“一升”是资金信托投向证券市场的占比大幅提升,受资本市场发展、资管产品非标转标、投资者需求多元化等因素影响,证券市场的占比大幅提升,年底达到22.37%,跃至第二大的投向;“三降”是资金信托投向基础产业、房地产和金融机构三大领域的占比呈现持续下降势头,主要是受到规范政府平台融资、规范房地产融资、去通道、去嵌套等政策因素影响。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年度或将成为信托业本轮调整的一个转折起承时点,从而成为又一个对信托业具有历史意义的关键时间窗口。
(2)公司发展:经营效率超出同业,集团增资注入“强心剂”
集团信托业务由控股子公司浙金信托开展,浙金信托是浙江省属唯一国有信托公司,主要股东有浙江东方(持股87.01%)、中金公司(持股10.33%)、传化集团(持股2.66%)。浙金信托立足客户需求,深耕浙江,面向全国,坚持创新驱动和科技赋能,聚焦开拓家族信托(+慈善信托)、五大类资金信托(特殊资产投资信托、证券投资信托、基础产业及不动产信托、资产配置信托、私募股权投资信托)、服务信托的“1+5+1”核心业务,实施“服务+产品”双向互动发力,重构经营专业化、客户高端化、管理系统化的“三化协同”运营体系,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财富管理综合服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和推进共同富裕。浙金信托年信托资产管理规模达到.99亿,营业收入5.68亿元,同比增长2.33%,净利润1.06亿元,同比增长1.95%。浙金信托近年营业情况受行业下行的负面影响较大,预计随着信托行业下行趋势企稳,公司业绩将持续回升。
“小而美”发挥区位优势,业务转型力度不足。已公布年报的62家信托公司信托资产规模的中位数、均值分别为亿元、亿元,而浙金信托的信托资产规模还不到千亿,处于行业中下游。浙金信托管理规模不大,但经营效率可观,年信托报酬率为0.78%,在68家信托公司中排名第10位。浙金信托所处的江浙沪地区高净值人群数位于全国前列,区域财富聚集效应显著,公司围绕家族信托转型发展,目前家族信托管理资产规模达亿元,“家业鼎丰”家族信托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浙金信托围绕“十四五”规划,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年公司主动管理(含家族信托)规模占比57.8%,事务管理规模占比42.2%,主动类信托中融资类占比49.95%,显著高于同业平均的43%。公司其他标品类业务规模仍相对较小。在压降融资类与通道类信托产品的严格监管要求下,浙金信托的两类产品比例依旧显著高于同业平均水平,随着监管持续深化推进压降工作,恐给公司带来业务压力。
获得集团16.99亿增资,为扩大规模与业务转型奠定基础。年集团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24.27亿元,其中16.99亿元用于对浙金信托的增资。浙金信托已于今年年初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注册资本由,万元变更为,万元,本次浙金信托新增股份全部由集团认购,持股比例将增至87%。通过本次增资补充浙金信托的资本金有助于满足监管部门对净资本的要求,将迅速提升浙金信托的资产规模和资本实力,有助于浙金信托进一步提升业务规模,提高盈利能力,提升浙金信托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为浙金信托进一步提升行业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依托于集团优势,省国贸集团及其子公司在年上半年新增认购浙金信托计划或委托浙金信托设立的信托计划规模为5.1亿元,浙金信托收取管理费.29万元。
(3)未来展望:推动转型,提升风控,回归本源
业务模式亟待转型,压降通道类和融资类业务或成今后工作重点。大资管时代,信托公司传统通道业务和融资类业务的萎缩已成为必然趋势,信托公司需在坚守合规经营的基础上,把握好转型定位和发展方向,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大力拓展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投贷联动、债转股、并购基金等创新业务,支持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浙金信托在转型方面仍需继续前进。为规避监管趋严带来的风险,公司应持续推进业务结构转型,落实“两压一降”工作,提高团队专业性,提高股权、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的占比。
与集团联动,做好创新业务与家族信托的业务拓展。浙金信托坚持以创新驱动为主线,目前特殊资产信托、资产配置信托和家族信托等业务已取得实质性突破,其中家族信托业务落地多单,规模逾两百亿元。依托于集团增资与区位优势等资源禀赋,浙金信托应继续扩大资管规模,深入推动业务结构创新转型,开展证券投资等标准化业务。浙金信托提出“1+5+1”重点创新业务方向,已取得良好进展:“1”是家族信托;“5”是指特殊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基础产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不动产投资等五大类集合资金信托业务产品,“1”是指企业供应链服务和涉众性社会资金管理等社会服务信托,年上半年,浙金信托转型发展取得良好进展,公司今后会继续立足客户需求,推动创新发展。
2.1.2期货业务:大地期货
(1)行业趋势:小行业大市场,行业不断规范,从以经纪业务为主转向风险管理等多元发展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期货市场日益成熟,目前呈现出商品及金融期货、期货期权、场内场外协同发展的多层次格局。年期货市场资金总量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42%。累计成交75.14亿手,累计成交额.2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13%和32.84%,持续高速发展。年受到国内外环境影响,交易量有所下滑。1-2月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8.70亿手,累计成交额为71.6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7.03%和11.80%。期货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亮眼成绩,在全球场内衍生品市场中,我国四家期货交易所的成交量排名稳中有升;期货成交量在农产品、金属和能源三类品种中全球成交量排名靠前。
传统经纪业务面临同质化竞争,创新业务蓬勃发展,有望强化行业马太效应。截至年底,中国期货公司总资产1.38万亿元,净资产.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8%和19.56%,资本实力有所增强。四大主要业务稳中向好,规模持续增长。截至年底,经纪业务、投资咨询业务、资管业务、风险管理业务分别实现收入.98、1.76、12.14、.59亿元,同比增长64.06%、39.68%、35.34%、35.34%。分业务来看,传统的经纪业务继续保持强势增长,仍是期货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市场成交规模增加,交易增量利好经纪业务发展。但由于在该业务上竞争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整体佣金率持续走低,期货公司长期处于低水平竞争状态,盈利能力一般。同时受到居间人全面纳入监管的影响,经纪收入或受到影响。
长期来看,期货公司发展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等创新业务是大势所趋。期货资管业务受到资管新规影响,业务缩水,向主动管理发力。但年资管业务走出了去通道化和结构化的触底翻转之路,成为期货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这得益于投资者对期货的认知度提升,叠加疫情、房住不炒、信托打破刚兑、银行理财利率下行、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等外部环境影响,资金不断流入资本市场,CTA策略逆周期配置的特点增加客户资产配置需求。受疫情影响,企业避险需求上升;同时国内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机构化”的趋势不断加快,风险管理业务备受瞩目。年全年,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累计业务收入.59亿元,同比增长26%;累计净利润20.79亿元,同比增长84%。营收十分亮眼,但利润微薄又成为行业痛点。而风险管理业务对于期货公司的资本实力、风险管理能力等具有很高的要求,龙头公司积极入场,头部效应和规模效应显现,未来或将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2)公司发展:集团产融结合与融融结合的核心粘合剂
大地期货成立于年,是浙江东方的全资子公司,经过10次增资及股权转让,目前大地期货注册资金9.98亿元。其拥有上期所、郑商所、大商所、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会员资格和中金所会员资格,具有商品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资产管理业务等牌照,业务资质齐全。公司旗下持有1家风险管理子公司87.5%股权和1家境外子公司%股权,形成了以“长三角”为中心,辐射全国产业和金融集聚地的格局。
拥抱行业变化,把握发展切入点。大地期货积极发挥各牌照优势,塑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推动转型期经济业务,大力发展风险管理业务,设计搭建风险管理业务与经纪业务的协同机制,保障和促进双轮协同运转;积极拓展原油、棉纱等新品种,利用衍生品工具,升级期现业务服务模式。“保险+期货”模式不断深化,15个项目保障金额近1.5亿元。
业绩稳中有升,年以来实现持续正增长。年上半年大地期货总资产规模超过70亿,实现净利润万元,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1.44%,权益规模同比增长32.74%,营收同比增长46.57%。其中,风险管理业务实现营收同比增长45.2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5.68%;经纪业务成交量同比增长39.20%,成交额同比增长57.42%。预计随着期货行业规模不断扩张,公司业绩将继续维持高增长。
连续增资,为业务扩张与转型奠定基础。年,大地期货以未分配利润和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4.58亿元,注册资本由5.4亿元变更为9.98亿元。大地期货旗下控股风险管理子公司向其舟山子公司和境外子公司大地(香港)金融分别增资9万、万人民币。增资后,大地期货%持股大地(香港)金融。期货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通过多次增资,增强大地期货资本金能力,推动风险管理业务等创新业务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通过向子公司注资,推进公司战略规划实施,拓展全球业务发展,更好地实施“双轮驱动、多点储备”发展战略,实现经纪业务和风险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的协同发展和海内外业务协同发展。
(3)未来展望:享受行业红利,公司大力发展风险管理业务,或实现进一步突破
风险管理业务成为业务重点,收入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在政策大力支持、期货品种不断扩充、实体经济避险需求持续增长、创新业务拓展等多因素共同驱动下,期货行业成长空间宽广,具有极大的成长空间。目前大地期货和永安期货仍依赖于经纪业务收入。短期内依靠期货交易规模的扩张,经纪业务仍能提供收入增长。但考虑到其市场竞争激烈、业务可复制性强的特点,长期来看,业务亟待转型升级,提前布局,寻求发展新出路。风险管理业务成为目前期货公司争夺的重点领域。高资本金需求和低利润收益下,龙头公司有望充分受益。而永安期货凭借其强大的资本实力、定价与交易能力等,或将继续领跑创新业务。
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利用集团资源实现业务协同发展。目前监管自上而下引导行业创新发展,期货业务种类不断增加。同时,对外开放为期货公司提供发展新机遇。未来期货公司或将迎来差异化竞争,通过在不同领域的细分、商业模式的升级塑造特色业务品牌。浙江东方旗下两家期货公司定位鲜明。永安期货作为行业龙头,各方面业务突出;大地期货背靠股东资源,在浙江省建立较强区域经营优势,同时在渠道拓展、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等方面与股东产生协同,稳健发展,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衍生品集成商。期货板块发展十分可期。
2.1.3寿险业务:中韩人寿
(1)行业趋势:人身险行业增速放缓,长期来看仍具增长潜力
人身险行业增速放缓,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导致的宏观经济下行与代理人数量缩减。根据银保监会公布数据,年,中国人身保险原保费收入规模达到3.3万亿元(年下半年开始汇总口径不含风险处置机构),同比下降0.30%。年以来,行业增速放缓,年受保险需求不足及代理人数量缩减共同影响,首次呈现负增长(按原口径全年同比增长5.01%)。首先,经济增长新常态和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使得行业增长承压。年国内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宏观经济虽然迅速复苏,但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在宏观经济承压背景下保费收入增长乏力。其次,保费收入受到代理人数量缩减的影响。银保监会披露,年保险代理人.7万人,比去年减少.1万人。从险企层面看,险企在监管层面的引导下积极推进销售人员制度改革,主动削减低产能代理人;从代理人层面,疫情导致展业困难和有效保险需求不足,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使代理人脱落意愿增强。过去行业内被广泛采用的“大进大出”模式带来了代理人稳定性差、质量低的问题,或对当下代理人渠道的短期保费收入造成负面影响,但长期来看有助于提升代理人团队素质,提高效能,获得包括中产及以上消费者群体的信任。
中国人身险市场仍有增长空间,从长期来看市场因素与政策因素仍有利好。年中国人身险渗透率为8.6%,与亚洲其他的成熟市场相比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将共同决定中国人身险市场的长期发展空间。
市场因素方面,伴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与中产阶级的崛起,财富水平的增长会提高居民商业类保险的储蓄需求;中国步入老龄化加速阶段,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养老需求将促进人身险保费的增长。中产及以上阶级仅占中国15岁以上人口的30%,但该客群贡献了75%的现有保单数量,伴随财富的增长与代理人素质的提高,该客群的需求增长将有力支撑中国人身险市场的增长。目前中国老年抚养比为19.7%,人口将在接下来的20-30年里快速老化,为养老相关保险产品带来重要机会。政策因素方面,商业健康保险将有力社会医疗保险的压力;养老金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将成为第一支柱的有力补充。与高度依赖政府公共医疗体系的欧洲市场不同,中国政府承担大约50-60%的医疗卫生支出,剩下的部分由商业健康险赔付和个人自付;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医疗保险明显承压,为弥补个人医疗支出的缺口,商业健康险仍有发展空间。中国养老体系以第一支柱为主,占比80%,但替代率只有44%,可见存在较大的养老金缺口需要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补充,各类政府机关也在大力支持年金等第三支柱养老产品的发展;基于在长寿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上的长期经验,人身险公司在商业养老金产品开发上独具优势。
(2)公司发展:引战增资有望带来发展新机遇
中韩人寿走“精而美”的价值增长路线,年已经实现首年盈利。集团人身险业务由中韩人寿开展。中韩人寿是集团与韩华生命保险株式会社共同出资设立的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主要经营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业务,以及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公司于年开始改革,主要着眼于提升治理结构,引入市场化职业经理人团队,制定了科学的授权管理和激励机制。在年的疫情环境下,公司逆势增长,自成立以来首次实现盈利,实现保费收入10.04亿元,同比增长34.07%,净利润.36万元,个险新单标准保费保持30%的增长,在参与中保协统计的开展个险业务的近五十家人寿保险公司中增幅位列第4。
尽管中韩人寿经过年的深化改革,业务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但是由于受到整体宏观环境变化和疫情影响,加之偿付能力因素限制,年经营情况受到较大制约。年规模保费全年整体达成11.92亿元,同比下降5.52%;全年新单标保(剔除银保趸交业务)累计达成1.53亿元,同比下降10.06%;会计净利润-1.17亿元,转盈为亏。公司的亏损一是由于年内利率下行因素导致亏损六千余万元(市场利率下行导致多计提准备金),二是由于新开设机构及队伍扩建等因素,前期投入费用较多,三是为满足偿付能力指标要求,公司在控制业务规模同时,投资业务也被动增加低收益的国债,减少了利润贡献。在此情况下,公司仍坚持价值转型,提高业务价值水平,公司年全年共实现价值保费0.76亿元,同比增长30.29%。另外,虽然年A股市场也不如过去两年平稳,保险行业投资收益并不理想,但中韩人寿年实际会计投资收益率6.85%,仍然大幅超过行业水平。中韩人寿的业务规模较小,年中国人身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别为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和太平洋人寿,保费收入分别为.27亿元、.35亿元和.10亿元,中韩人寿全年实现9.7亿元的保费收入,在全国90余家人身险公司中排在70名之后,上升空间较大。中韩人寿成立于年,起步较晚,但发展战略以“精而美”的价值路线,预计未来有较大发展空间。
增资引战18亿元,中韩人寿由中外合资变为外资参股的中资保险公司。年初,中韩人寿新引入5家股东,募资18亿元,增加注册资本15亿元。本次增资后,浙江东方持股比例由50%变为33.33%,成为中韩人寿单一第一大股东;外资股东韩华生命保险株式会社不参与本次增资,持股比例从原有的50%降至24.99%。这代表中韩人寿将由中外合资公司变为中资保险公司。中韩人寿的五位新投资人分别为长兴金控、温州国金、温州电力、温州交发、证裕投资持股比例分别为20.23%、5.52%、5.49%、5.49%和4.95%,新引进的战略投资者涵盖长三角区域的省、市、县级的国有资本,温州市正处于金融综合改革政策落实阶段,长兴是位于长三角中心枢纽区域的全国百强县市,国泰君安是总部设于上海的全国性头部券商,此次引战增资有利于各方共同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随着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大门持续扩宽,对合资保险公司的限制政策已经逐步解除,从合资公司变为中资公司,股权结构的改变或有利于中韩人寿提升决策效率。从经营角度看,此次增资引战将补充中韩人寿的资本实力,增强偿付能力,有助于拓展多元业务领域。
(3)未来展望:集团成中韩人寿单一大股东,将更好发挥联动优势
引战增资为中韩人寿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对上市公司金控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韩人寿过去作为中外合资企业,很多集团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对接,随着引战增资的完成,集团和中韩人寿的协同效应将充分显现出来。当前,人口老龄化、消费升级、医疗支出、政策利好等多项因素正持续释放保险需求,驱动寿险行业高质量增长。增资完成后,首先扩充资本将有利于公司拓宽业务范围,增强偿付能力,改善经营状况,其次新股东的加入为中韩人寿赋能,充分把握长三角区域优势,发挥保险“稳定器”作用。中韩人寿作为公司旗下重要的持牌金融机构,此次增资后,集团将成为中韩人寿单一大股东。公司未来将持续推动其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强化金控平台板块间的协同效应,加强保险科技建设,提供综合性保险产品,为优质客群提供更好的服务,助力金控平台建设。
另外,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