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设备 >> 服装设备介绍 >> 对话奔流极限只服务滑雪发烧友,做滑雪界的
文|王利
编辑|王小坤
没有雪,还能滑雪吗?
可以。
在北京卫视跨年晚会上,便上演了这样一幕。只见抖音博主
张同学抄起角落里的滑雪板,和好友二涛爬上了一片“金针菇斜坡”,随即二人坐在雪板上,自腰部哧溜滑下。gif来自
张同学的抖音视频这片“金针菇斜坡”就是无雪之雪场——旱雪场(dryskislope),其角色类似元气森林里的赤藓糖醇。
对大多数人而言,旱雪场看起来很新鲜,01年上海才出现首家室内旱雪场馆,但其实,它却是位“耳顺老人”,其雏形可追溯至年维也纳废弃车站的Schneepalast(雪宫)雪场。
与其说是旱雪,当时的“雪”倒不如说更像是在铺满木质底座的垫子上涂洒“润滑液”。后来,因为游玩体验及债务等问题,雪宫运营仅1年便关门倒闭。
正在建设中的雪宫斜坡,图片来自:NBWien,R
往后的几十年里,人们又尝试过多种替代方法,比如法国人用松针混搭沙子,美国人改造塑料废品......但没有一例获得商业成功。
直到年代,由制造商Osborn制造出了一种“牙刷状”的垫子,在英国小镇托基(Torquay)得到验证后,旱雪才逐渐被推广到世界其他地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演进,不同材质的旱雪也应运而生。
当下欧洲,旱雪通常起到两种作用,一是“滑雪平权”,帮助那些“先天缺陷”——如英国、荷兰等不具备良好条件的国家地区,或是无力冬季前往阿尔卑斯消费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滑雪自由。
英国王牌滑雪选手大卫·莱丁(DavidRyding)曾表示:如果没有旱雪场,我将永远不会参加滑雪比赛。
英国Dorchester的旱雪场,图源:TheWestAustralian
二为“气候变化下的替代方案”,众所周知,滑雪产业的基础是有足够降雪量,通俗点讲即为“看天吃饭”,而近些年来,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似乎越来越明显。
一份年发表于《冰冻圈》(TheCryosphere)的研究预测,若不对气候变化加以控制,阿尔卑斯山的积雪将在本世纪末减少70%,这威胁着每年由多万游客推动的价值亿美元的滑雪产业。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旱雪在国内貌似小众,但这并不能遮盖中国“旱雪大国”的事实。在一篇《旱雪完全指南》文章中,作者詹姆斯·金(JamesKing)指出:除英国外,中国是户外旱雪场存在数量第二多的国家。
每个国家的室外旱雪场(00年估计数量)
实际上,旱雪在国内也有0多年的发展史,比较知名的品牌有尖锋旱雪,还有文章开头提到,负责北京卫视跨年晚会旱雪坡的奔流极限,阿勒泰将军山的旱雪场也是这家的手笔。
而在问答网站知乎上,奔流极限更多以“高性价比”的字眼出现在“滑雪服装备推荐”的回答中。
尽管公司成立至今已有0余年,不算年轻,不过从曝光度来看,奔流极限则显得有些“默默无闻”。这应该与创始人杨勇刚的经营理念脱不开干系。与“融资上市”路不同,他的风格颇为老派,有点属于“有多大碗,吃多少饭”。
相比扩大市场,“如何服务精准人群”是他更在意的事情,也或许因此,他更愿意花精力投入各类运动,去身体力行地感受消费者需求。
这点从杨勇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884.html